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联播+|从“高维”角度看习主席欧洲之行

联播+2024年5月5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五天六晚,习主席访三国四地,参加30多场活动,实现了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次让欧洲与中国紧密相连“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向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开放平台,也是共建国家之间人民人文交流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再次让欧洲与中国紧密相连。2024年5月5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铁路金华南站,一列满载110标箱的中欧班列缓缓启程驶往匈牙利。匈牙利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一带一路”也是习主席此次匈牙利之行的高频词。无论是在《匈牙利民族报》发表署名文章、抵达布达佩斯发表书面讲话,还是在与匈牙利领导人会谈,习主席都回顾了两国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习主席还与欧尔班总理共同见证交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塞尔维亚则是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恰如习主席在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夫人举行的欢迎宴会时所强调,近年来,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动力强劲、成果丰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塞尔维亚人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未来之路”,中塞两国共建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正是鲜活的案例之一。这条高速公路是塞尔维亚连接黑山出海口最安全、快捷的重要通道,也是巴尔干地区的运输大动脉,通车后将带动更多地区加速发展。作为老朋友,习主席曾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倡议。就在去年11月,习主席在同马克龙总统通电话时还指出,中方赞赏法方积极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别于同匈牙利、塞尔维亚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模式,中国与法国采取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模式,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和非排他性,为推动全球经贸复苏作出重要贡献。高水平经贸合作——继续携手共赢“双向奔赴”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源自多方面因素,而高水平经贸合作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地时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同马克龙总统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并发表重要致辞。习主席此次访问法国,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其间,习主席专门出席了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高水平经贸合作成为习主席致辞中的重要内容。早在2018年1月9日,两国元首就共同会见了出席该委员会首次会议的企业家代表,为两国企业直接交流加油鼓劲。自2014年习主席访问法国,两国开启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的经贸领域务实合作便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是法国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国则是中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2012年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10.2亿美元,2023年中法双边贸易额已达789.36亿美元。目前,有2000多家法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有专家认为,两国企业间的务实投资合作对保障双方社会民生、推动两国经济发展、拉紧中欧经贸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良好效果。匈牙利连续多年稳居我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一大投资目的国。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蓬勃发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习主席在同欧尔班总理共同会见记者时强调,“双方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拓展新兴产业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国各自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以匈牙利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为例,由于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具有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和产业链成熟度高等优势,因此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链成为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的重点。这不但可以助力匈牙利能源转型,还能为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中塞两国经贸合作也同样硕果累累,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中塞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由2016年的5.96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43.5亿美元。中国成为塞尔维亚最大投资来源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塞尔维亚还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自由贸易伙伴。今年7月,中塞自由贸易协定即将生效,这将不仅为塞尔维亚企业和产品更加便捷进入世界主要消费市场铺平道路,还将带动更多中国和欧洲投资者赴塞投资,并为中国企业开拓塞尔维亚、中东欧和欧洲市场提供更多元的未来。…………时隔五年再度访欧,习主席与三国领导人达成了多项共识,宣布了一系列举措。欧洲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将彼此打造成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供链合作的可信伙伴,有助于中欧双方务实推进合作、有效管控分歧、达成新的共识,起到立足三国、面向欧洲、影响世界的深远作用。高水平双边关系——秉持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各领域合作的“硬支撑”,是两国关系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根基。此次习主席的法国之行,两国元首进行了长时间、高水平战略沟通,双方发表了关于中东局势、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农业交流与合作4份联合声明,签署了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作为彼此“特殊的朋友”,习主席和马克龙总统一致同意,将秉持建交初心,深化中法互信和合作。进入下一个甲子,共同推动中法关系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当地时间5月8日,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关于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5月8日,中塞双方确认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高起点构建中塞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塞铁杆友谊的升华,也是习主席所说“继续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生动诠释。在同武契奇总统共同会见记者时,习主席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首期6项务实举措,开启了中塞关系历史新篇章。匈牙利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今年恰逢中匈建交75周年,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在署名文章中,习主席以“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互学互鉴的好朋友”来阐释两国关系,倡导携手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好朋友比黄金更珍贵”。以建立中匈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必将为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开辟未来,习主席的欧洲之行,不但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进取,也是中国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的生动写照。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鲁杨视 觉丨郝凤林校 对丨李珊珊 蔡纯琳 娄郝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4-05-15 20:50:06
新闻图片
习近平: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  习近平强调,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广东省海洋渔业发展情况介绍。  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2022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他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2024-05-15 09:42:16
新闻图片
联播+|从习主席提到的三句古语看年度首访

联播+大美五月,中国国家元首年度出访的开篇,从欧洲起笔。“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三句古语,正是他此访的生动写照。赴法国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法媒发表署名文章时提到一句中国古语:“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句话的本意为君子是很坚强的,与人相处和睦而不随波逐流,坚持中正之道而不偏不倚。习主席引用这句古语,意在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要保持正直和中立。回溯此访,“独立自主”是高频词,也是多边关系的基石。△ 当地时间2024年5月6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应邀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在巴黎爱丽舍宫,中法欧领导人围桌而坐。谈及中欧关系,习主席强调:“中欧关系有着强大内生动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马克龙总统对此表达强烈共鸣。他表示,法国和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同中国加强合作,这事关欧洲的未来。冯德莱恩也表示,欧盟希望和中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增进互信,避免误解,共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繁荣。原定40分钟的三方会晤时间延长了近一倍。会晤刚结束,马克龙总统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中欧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协调,具有决定性意义。”千百年来,塞尔维亚因特殊战略位置,战火频仍。早在南斯拉夫时期,中国和塞尔维亚就结下了深厚友谊。习近平主席在同武契奇总统会谈时明确表示:“中方支持塞尔维亚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支持塞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力。”“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塞方将继续毫不迟疑、毫不动摇地坚定支持中国。”武契奇总统的发言坚定有力。匈牙利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匈牙利始终以卓然风格屹立。习近平主席在匈媒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称赞中匈关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不惧风雨、不畏强权,走出一条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对外友好交往的正道。”环顾全球,强权政治、霸权行径扰乱世界安宁,成为国际和平面临的极大破坏性因素。中欧各国唯有秉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共同反对一切“新冷战”“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逆流行径,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赴匈牙利访问之际,习主席在署名文章中引用这句古语,点明了国与国的相处之道。新质生产力、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式现代化……此次访欧,这些话题成为中欧领导人跨越山海的共同之“志”,也向世界证明了中欧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可以实现“双向奔赴”。此次访法期间,习主席利用多种场合阐明中方立场,强调要增进合作共识:“当前,法国正在推进基于绿色创新的‘再工业化’,中国也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双方可以深化创新合作,共促绿色发展。”访问塞尔维亚,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首期6项务实举措。武契奇总统表示,塞方坚定支持并将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同中方密切多边战略协作,共同反对霸权强权,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当地时间202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布达佩斯总理府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举行会谈。在匈牙利,习主席邀请“匈牙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欧尔班总理在与习主席会谈后共见记者时直抒胸臆:“我们需要合作伙伴。中方邀请我们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同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虽相距万里,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高度重合。相向而行,合作便有了“加速度”。此访期间,中法双方发表关于中东局势、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农业交流与合作总计4份联合声明,签署绿色发展、航空、农业食品等领域近20项合作协议。中塞两国元首宣布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塞关系历史新篇章。双方签署或达成一致的合作文件多达28项,包含人工智能、空间科技、数字经济等向“新”领域。中匈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18份双方签署或达成一致的合作文件中,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绿色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等格外引人瞩目。丰富的访问成果,不仅实现了中国同三国关系的再巩固、再强化、再提升,而且对推进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习主席此次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引用的一句古语。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两国相隔万里的亲近之情,也是习主席此次欧洲之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真实写照。△ 当地时间2024年5月8日,中塞两国元首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厦举行会谈前,武契奇总统陪同习近平主席来到政府大厦平台。近2万名当地民众齐聚塞尔维亚大厦广场,挥舞中塞两国国旗,齐声呼喊两国国名,欢迎中国元首来访。“我为那个场面所震撼,也深受感动。”习主席感叹。两国元首会谈后,习近平主席送给武契奇总统两件“特别礼物”。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制作它们所用的钢材是由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生产的。“是‘钢杆’朋友了。”习主席风趣的话语,道出中塞友谊的历久弥坚。在匈牙利,习近平主席步出舱门,欧尔班总理以一句“欢迎你们‘来家里’”问候贵宾。一位匈牙利姑娘时隔15年再次为习主席献花。“我当时就是一阵感动啊。”习主席在同舒尤克总统会谈时提到这一特殊安排感慨道,“从小姑娘到一个美丽的少女,这不就是象征着中匈友谊友好的成长吗?”“很多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都看过匈牙利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中国的《红楼梦》等名著很早就被译成匈牙利语”……循着习主席的讲述,一幕幕文化印记勾勒出彼此认知的图谱。如今,中文已被纳入匈牙利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法国,马克龙总统邀请习主席前往对其有着特殊意义的上比利牛斯省参访。在图尔马莱山口“牧羊人驿站”前,两国元首夫妇共赏当地村民表演的牧羊人之舞。在木屋内,他们凭窗而坐,远眺群山,品当地特色美味,论天下风云际会。从2019年的“尼斯夜谈”“豫园茶叙”,到2023年的“松园会晤”,再到本次驿站畅谈,中法元首一次次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进行小范围、非正式互动,共度难忘时光,不断续写“高山流水”佳话。一桩桩特别安排,源自中国始终与三国以心相交、以诚相待,正如习主席那句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24-05-15 09:38:03
新闻图片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一蔬一饭,人间至味。诱人的肉片、美味的鱼虾、鲜美的菌菇、翠绿的蔬菜、丰盛的水果……餐桌上丰富的“海陆空”美食,映射着美好生活。咫尺餐桌,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牵挂。他常常提及一个观念——“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追溯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习近平到任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后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彼时的闽东,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深入调研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张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习近平关于“大粮食观”的所思所想。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这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吃得饱”的问题,也是为了满足国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习近平在《福宁府志》中了解到霞浦三都澳海域有一片官井洋盛产大黄鱼,便推动大黄鱼科研攻关,破解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开启了宁德全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今天,闽东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产品之一。全国超八成大黄鱼产自宁德。耕地给不了的,森林也可以给。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福建,人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养蜂、育禽、种植中药材、栽培食用菌,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30多年前,习近平用“大粮食观”阐释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刻。“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东北林海到黄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种植、养殖基地,考察“大食物”,关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在江西于都县看大棚蔬菜,他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森林到海洋,“大食物”的广度不断拓展;从农作物到微生物,“大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小小餐桌,悄然发生变化。主粮不“主”、副食不“副”,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正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食物80%是主粮,一碗米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甚至酱油拌饭就是一顿。现在日常吃一小碗饭、几个菜,已是寻常事。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李珊珊视 觉丨张紫曦校 对丨刘禛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娄郝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4-05-14 21:03:52
新闻图片
学习·知行丨微视频:习近平2024年欧洲之行全纪录

2024年5月5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五天六晚,三国四地,万里奔赴,30多场活动环环相扣,双多边结合,政经文兼顾,世界见证了中国元首外交的魅力与担当。此访立足欧洲,放眼世界,实现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是一次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和开辟未来之旅,圆满顺利成功。(责编:唐宋、邓志慧)

2024-05-14 21:02:35
新闻图片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5月6日—5月12日)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2024-05-13 21:40:14
新闻图片
友谊如托卡伊美酒醇厚绵长 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

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达佩斯出席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共同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古老宏伟的布达王宫庄严矗立,中匈两国国旗相映成辉。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匈牙利总统舒尤克、总理欧尔班在布达王宫内庭为习近平主席举行欢迎仪式。时隔15年,习近平再次踏上匈牙利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两国元首共同擘画中匈关系未来,携手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从相距约7000公里到面对面,这是一次令人期盼已久的会面。“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75年来,双方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原则,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航行,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此访期间,习近平指出。此次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时,习近平多次用到“我们都认为”“一致认为”——高水平政治互信为中匈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高度契合、中匈传统友谊有深厚基础……欧尔班同样回应:匈方希望进一步提升匈中关系,在各自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坚定合作的伙伴。此次出访期间,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关于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之外,双方签署或达成一致的合作文件达18项,涉及共建“一带一路”第三轮重点合作项目等多个领域。互利互信,相知已久。匈牙利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建交以来,中匈两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从2004年结为友好合作伙伴,到2017年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如今,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驶入“黄金航道”的中匈关系,前景更加令人期待。“我深信这个倡议能改变世界”此次出访期间,“一带一路”成为高频词。“中方愿同匈方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发挥好中匈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委员会等机制作用”;“感谢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匈方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合作中受益匪浅”……去年10月,欧尔班第三次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说明你是坚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习近平说。欧尔班微笑回应:“我深信这个倡议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经济,也能给更多的人带来福利。”经贸领域务实合作,交出满意答卷——2023年中国对匈牙利投资创历史新高,再次成为匈牙利最大外资来源国。中匈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北京、上海、重庆、宁波、广州等城市同布达佩斯开通5条直飞航线,多条货运直航接连开通,为两国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近年来,中匈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树立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表示,“中匈合作领域不断扩展、模式不断创新,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匈传统友谊如同匈牙利的托卡伊美酒”民心相通,不断书写中匈友谊佳话。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全长近350公里,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全线通车后,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的铁路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将极大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并在中欧货运、物流和配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匈中双语学校作为中东欧地区第一所同时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培养大批熟悉两国语言文化的学生。从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启动运营,到加强电影、旅游和媒体等领域合作,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匈中务实合作堪称典范,不仅推动匈牙利经济社会发展及绿色转型,也为匈牙利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匈牙利民众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匈牙利匈中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埃娃表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匈友好合作开辟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匈传统友谊如同匈牙利的托卡伊美酒,芬芳甘甜、醇厚绵长。”

2024-05-13 21:40:14
新闻图片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较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30多年来,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畜禽肉类产量大幅增长,2023年肉类总产量达311万吨,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长2.5倍,其中禽类增长13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多公斤,居全国前列;食用菌商业化规模栽培30多种,总产量居全国前列;茶叶年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5万吨增长至50万吨,产值、单产均居全国前列……福建还成为全国“南菜北运”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之一。  岁月流转,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发展。  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能力  立足山海资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要食物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当时被称作“闽东老九”,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闽东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每年进口小麦和从外省、外地区调入粮食都在1亿斤左右。  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0多年来,沿着习近平同志当年指引的方向,宁德坚持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不动摇,持续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那一座座山,草木葱茏,青翠欲滴。  初夏时节,位于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郁郁葱葱。上世纪80年代,黄振芳带领家人绿化荒山,并在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习近平同志听闻此事后,三次赴实地了解情况,称赞“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后来,习近平同志写下《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黄振芳一家在山上陆续种下草珊瑚、黄精等作物,如今林下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那一片片海,碧波荡漾,鱼鸥翔集。  蔚蓝天空下,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80多口新型塑胶深水网箱紧密相连。渔民根据大黄鱼尺寸大小,将其分别赶进不同网箱。“深水网箱抗风浪能力强、空间更大,我们公司的大黄鱼年产量由原来的6500吨提高到8500吨。”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说。  那一块块田,阡陌纵横,错落有致。  走进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葛垄村,水稻梯田连块成片。翻整完100多亩梯田,种粮大户夏加兴马不停蹄开始育种,“农业部门发了新种子,技术员手把手培训,我今年更要加油干,争取有个好收成。”  “近年来,我们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主要农产品产量从1990年的142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376万吨。”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康建坂说。  “米袋子”日渐丰盈,“菜篮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  “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这是福州的一句俚语。青,指绿叶菜。三面环山的福州,上世纪90年代初绿叶菜供应严重不足。  小小绿叶菜,连着百姓心。在福州当市领导时,习近平同志把抓“菜篮子”作为第一要务,每天看菜价。他要求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加大养猪、养鸡、养鸭、蔬菜种植的投入,保障市场供应。  在习近平同志任职期间,福州市做到了以“当地生产为主,外地供应为辅”的供应格局,肉、禽、蛋、菜、果都很充足,价格也很平稳。  2023年,福州全市蔬菜产量488.29万吨,肉蛋奶总产量37.1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07.47万吨。“肉蛋产量可满足本地消费,蔬菜、水产品产量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同时还大量外销。”福州市商务局局长林汉隽介绍。  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在陆地和近海发力之外,福建向深远海拓展。  在福州,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到福建省后提出了“海洋强省”战略。牢记嘱托,福建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洋牧场。  5月7日,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海域风平浪静,踏上“定海湾2号”养殖平台,如履平地。  “平台长60.9米、宽32米,能容纳20万尾优质大鱼,年产量可达500吨以上。”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统锋介绍,在深远海,藻类、浮游生物种类丰富,鱼类活动空间更大、肉质更鲜美。  福建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建设海洋牧场,做大做强远洋渔业。目前,福建拥有远洋渔船630多艘,作业海域分布在我国专属经济区以及三大洋等地,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翁新平介绍。  耕地面积仅占全国0.73%的福建,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2023年,全省水稻每亩单产达405公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5公斤。全省超百亩蔬菜基地达1000多个,全年40%以上冬春蔬菜调供省外。  市场引领产供销一体发展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山路蜿蜒,雨雾朦胧。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百亩鹅鼻萝卜示范基地里,种植户黄学快正忙着铺设滴灌设备,“争取今年萝卜产量突破40万斤!”  背靠鼓岭、北峰山的宦溪镇,域内地形崎岖不平,过去物流渠道不畅,名优农特产品卖不上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种得好,还得卖得俏。要在流通环节下功夫,让更多鹅鼻萝卜走上市民餐桌。”晋安区副区长、宦溪镇党委书记吕立邦说。  改善田间设施,联合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良种,国企牵头与电商平台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来自生鲜平台的货车一辆辆开进地头,鹅鼻萝卜被清洗、分筛、切块、包装,成为数道方便菜的食材。同时,鹅鼻萝卜也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大大提升。“生鲜收购价最低一斤两块多,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黄学快说。  在空间上拓展,在渠道上发力。如今的宦溪镇,建起了上千亩名优特产示范基地,甘甜爽脆的鹅鼻萝卜、甜糯弹牙的恩顶地瓜、沙瓤甜蜜的晋安佛手瓜等,源源不断供应福州主城区。  福州市闽侯县的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里,占地150多亩的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60亿元,日均供应量约1800吨,占福州市水果总供应量的90%。  宁德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锦仕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锦云格外关注果品批发市场行情:“最近几年,我们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畅销福州市场。眼下,正加紧淘汰老化株苗,更新品种。”  象环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360亩,户均种植3.98亩,是享誉省内外的“葡萄村”。“市场更认可绿色食品,我们不打农药、多施绿肥,种出来的葡萄不愁卖,果汁、果干、糕点等产品研发齐头并进。”象环村党支部书记陈晓斌说。  福建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2023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6年分别减少24%、26%。  青山苍翠,草木葳蕤,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窑下村,返乡创业的曾宪富在阔叶林下套种中药材黄花远志,生态农庄办得风生水起。  “特色食品能不能再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曾宪富将黄花远志与河田鸡这两个“林下宝”巧妙搭配,生产的熟食药膳鸡在电商平台销售火热。  近年来,福建组织实施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闽西北生态食品、闽东南休闲食品、闽东南果蔬加工集聚区,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做强大市场,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发力。  在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成片松木林里,细如铁丝的金线莲在树根处缠绕生长。52岁的叶孝华不只是这30亩林地的承包人,还是周宁天门山神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职工。“企业有了基地,林农多了收益,双方共赢。”公司负责人李光健说。  流转林地促进企业规模化种植,周宁县累计发展40多家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3500多万元。  2023年,福建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3万亿元。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现代化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聚焦核心种源等领域开展攻关  自动饮水系统,保证随时喝到干净卫生的水;智能喂料系统,感应料盘余量自动投料;遍布四周的传感器,实时采集鸡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数据……福建圣农集团位于南平市光泽县的油溪养殖场里,18万羽小鸡仔被悉心照顾。  圣农集团总部智能环控大厅的大屏幕上,316个养殖场、3688栋鸡舍环境数据实时汇集,相关指标一旦超出范围,系统便自动报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被国外企业垄断。自2011年起,福建圣农集团累计投资10多亿元开展白羽肉鸡育种工程。  “刚起步时,育种团队成员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开始选种,一年大约要筛选20万只鸡。”圣农集团副总裁肖凡介绍。  十年磨一剑。2021年12月,圣农集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审定,扭转了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通过持续选育,“圣泽901”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圣泽901”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折射出福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坚实步伐。福建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持续实施4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  自主选育的水果玉米品种“雪甜232”突破国外垄断;“福研9号”填补国内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熟、短圆筒形丝瓜品种的空白……2021年以来,福建育成123个农业优新品种。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5%以上。  年过八旬的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如今还不时忙碌。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那时候,网箱养殖海洋水产还是一个新概念,养殖大黄鱼更是难上加难。”刘家富说,经过多年努力,他和项目组同事终于啃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这块硬骨头,使大黄鱼发展为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之一。  宁德市古田县泮洋乡凤竹村的银耳大棚里,菇农罗丽娟拨开一层层耳花,查看银耳长势。“我们与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我们负责栽培管理。”罗丽娟说。  “我们实行集中制棒、集中服务、分散出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培育了原料供应、菌棒生产、接种、培养与栽培管理、产品烘干、销售、菌渣循环再利用等分段式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二级主任科员雷银清介绍。  “有了专业分工,现在更加追求品质。”罗丽娟说,她种植的新品“金燕耳”,一公斤干品能卖3000多元。  2023年,古田县鲜品银耳产量达39.6万吨,产值18.4亿元。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夯实质量安全根基,构建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天蓝海阔,改造后的新型塑胶渔排整齐排列,渔民董祖正忙着给大黄鱼投食。网箱中,大黄鱼已长至半斤左右。  过去,养殖过剩、生态破坏等导致鱼病高发、品质下降。2018年,福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试点在霞浦县启动。清理航道,将海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开展海上垃圾综合整治……在政策扶持下,董祖将自家的泡沫浮球升级为新型环保材料。  “环境好了,养出的大黄鱼品质更好。”董祖说,大黄鱼存活率比改造前提升约20%,年收益提高约30%。  自霞浦试点到全省铺开,福建累计改造塑胶渔排100多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70多万亩、新建深水大网箱5000多口,全面完成海上养殖转型升级。  落实生态保护要求,福建山海并进。  三明沙县,青山连绵。春野菜、夏水果、秋红菇、冬鲜笋……林海茫茫,造就了当地四季不断的地道风物,“沙县小吃”名声在外。“没有好生态,就没有今天的沙县小吃。”三明市沙县区林业局副局长乐代明说。  20多年前,沙县一度面临砍树卖木头的困境。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沙县,正是林改策源地之一。  20多年来,福建林改向纵深推进。2023年,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达65.12%,全省林下经济作物多达8个系列上百个品种。  安全,贯穿在食品生产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走进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8个透明玻璃房并排而设,对应从原料奶到成品奶检测的18道工序。“在国家规定检测的15项指标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多项营养指标检测。”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助理何水双介绍。  检测不只在企业。林齐勇是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也是负责长富乳品的食品安全网格员。“对照不同产品标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定期抽检,发现问题立即处置。”林齐勇说。  从田野到餐桌,福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目前,全省配备1690名网格监管员、1.17万名网格协管员,覆盖省市县乡四级。  走进商超,拿起一盒牛奶,对准盒子背面的溯源码一扫,牛奶产自哪间工厂的哪条生产线,由几号供奶罐、奶罐车运输,乃至由几号牧场的第几头奶牛产出,都可追溯。  溯源码背后,是福建创新推出的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依托大数据,福建打通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渔、林业、粮储、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数据,构建起在闽企业生产经营食品的“进、产、储、销”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  支持餐饮企业“明厨亮灶”建设,构建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实施食品生产小作坊规范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均稳定在98%以上。  (本报记者蒋升阳、付文、钟自炜、刘晓宇、王崟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01 版)

2024-05-13 16: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