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素有“风都”之称。如今来自东方的“绿色卫士”,温柔挽留着风的脚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荒漠化治理方案,随着“一带一路”的和风,正翻山越岭,化作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的绿色实践。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哈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一个“绿色的中国”,不仅为自身现代化增添绿色动力,也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量。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6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赴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等。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特稿|循驼铃古道赴现代化新程:习近平主席推动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史霄萌 张继业夏日的西安,中国-中亚友谊林内,六株石榴树并肩挺立,青翠枝叶掩映下,果实初结。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领导人齐聚这座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峰会结束后,六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株石榴树。如今,石榴树生机盎然,中国同中亚国家伙伴关系蓬勃发展。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再次聚首,为深化各领域合作谱写新篇章。优先方向2023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下的首次元首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会上,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决定,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轮流举办。2024年,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在西安正式启动。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亚时就明确表示:“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过去十多年,习近平主席先后8次到访中亚,通过双边交流,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机制平台,不断推动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2023年1月,应习近平主席邀请,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对中国进行其就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此,中国同中亚五国实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多年来,相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典范。《西安宣言》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在宣言中宣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地区各国人民未来,六国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边层面的又一次具体实践。目前,中国已同中亚五国实现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季尔·巴克特古洛夫说,习近平主席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共同政治意愿为中国-中亚机制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深化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一机制不仅深化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也创新性地构建了区域协作的新范式。”习近平主席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友好交往进一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会谈时说,“很高兴同老朋友在西安会面”;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会谈时,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对习近平主席以“亲爱的兄长”相称;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当天,正好是托卡耶夫总统70岁生日,习近平主席对他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你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也再次印证了你同中国的不解之缘。”互利共赢“启运!”随着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发出指令,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正式开通。2024年7月,两国元首共同以视频方式出席开通仪式。此次开通标志着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一体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多元立体格局正式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绵延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曾见证古时中国与中亚的商贸往来与文明互鉴。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主席将中亚国家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这个倡议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共同构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十多年来,这一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去年年底,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仪式在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启动仪式致贺信,强调努力把中吉乌铁路打造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的示范项目。这个铁路项目起自中国的丝路古城新疆喀什,经吐尔尕特山口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再向西经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城市贾拉拉巴德,终至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城市安集延。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说,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运输走廊,还是连接东西方国家的重要战略桥梁。2013年,习近平主席专程来到土库曼斯坦马雷,出席“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这一项目成为中土能源互利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习近平主席祝愿中土关系和两国发展振兴事业能像“复兴”的美好寓意一样,蒸蒸日上,枝繁叶茂,不断取得新成就。共建“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14年,塔吉克斯坦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此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塔吉克斯坦扎实推进。新建的公路纵横贯通,电厂投入运营,城市地标拔地而起,其中许多项目都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中亚首个鲁班工坊就在塔吉克斯坦。这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工程、建筑、供水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课程,目前已为1500多名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有效缓解了塔吉克斯坦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相知相亲2022年,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赠送给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一件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希瓦古城,是中国在中亚开展的首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中乌多年合作支持下,两国文物专家用妙手匠心恢复了古建昔日的容颜。“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习近平主席2022年访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多年来,从哈萨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遗址到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中国和中亚考古人员精诚合作,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推动中国和中亚文明互学互鉴、交相辉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2100多年前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双方要赓续传统友谊。2024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托卡耶夫总统共同出席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托卡耶夫总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习近平主席表示,要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相知相亲。此次访问中,还有一个暖心场景。当习近平主席抵达阿斯塔纳时,哈萨克斯坦少年儿童用中文演唱《歌唱祖国》,并用标准的中文向习近平主席问好。孩子们表达了想去中国的清华大学读书的愿望。习近平主席笑着回答:“衷心祝愿你们,今后能上好的大学。欢迎你们到中国去上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图拉加诺夫说,中国-中亚机制将推动形成文明交流新范式。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常态化的人文交流机制,既为地区和平稳定筑牢文化根基,也为共同发展繁荣提供持久动力。(参与记者:江宥林、李奥、韩梁、郑开君)
2025年6月16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哈萨克斯坦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这将是习主席第六次来到哈萨克斯坦,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首都之一的阿斯塔纳也将再次迎来老朋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习主席讲述了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动人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举目无亲的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为他提供了温暖的家。语言不通的两位音乐家惺惺相惜,成为至交。在演讲中,习主席指出“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大道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电影《音乐家》剧照以此为灵感的电影《音乐家》,在2017年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作为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在阿斯塔纳开机。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了电影片花。《音乐家》哈萨克斯坦方艺术指导萨比特·科曼贝科夫对习近平主席印象深刻,他回忆道,“习主席说电影《音乐家》展现了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二战期间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的精神。这种爱国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总监制|闫帅南 王斌 王姗姗监制|马丽君 李爱丽策划|马紫雯编导|李金凤编辑|尹杰 顾幼杰 徐亚娇 王萧宇 毛卉 刘霄 遇剑 雷津铭协助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欧总站©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在中亚探访“中国风车”,看习主席关心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习近平中亚行,共同期待!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中亚国家,一次次接待来华访问的中亚国家领导人,讲述了一个个友好交往的故事。重温这些故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讲到了张骞的故事:“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张骞“凿空”西域的旅程,开凿出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浩浩长河,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密集互动、深入交流,就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硕成果,昭示美好未来。 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故事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 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2019年5月,以两位音乐家真挚友谊为题材的首部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上映,讲述了两人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患难之谊,广获好评。 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的故事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双方共同实施的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结束了吉尔吉斯斯坦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输送不畅的历史”。 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施工线路长达400多千米,贯穿吉尔吉斯斯坦南北全境,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条电力大动脉。该工程是世界上施工环境和条件最艰苦的电力工程之一,工程区域中的80%处于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和偏僻荒寂的无人区、无路区,最高海拔达4000多米。 中吉两国工人并肩工作,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这个工程不仅让吉尔吉斯斯坦有了独立的电网系统,保障了该国北部地区居民用电,也让该国从花钱借道邻国输电的国家,变成了能够向邻国出口电力的国家。 援建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的故事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中方援塔议会大楼、政府大楼项目模型揭幕仪式。 2020年8月,项目正式开工。林立的脚手架、轰鸣的挖掘机……中塔建设者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到4年时间,两座恢弘高楼在杜尚别市中心拔地而起。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塔吉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尤其令人高兴的是,5年前我和拉赫蒙总统共同启动的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政府大楼项目即将落成,成为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新地标和中塔合作的新标志。”2024年7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拉赫蒙总统在杜尚别共同出席中方援塔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落成仪式。 该项目是中国在援外项目中首次采用联合设计模式实施,是塔吉克斯坦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 国礼汗血马的故事 汗血马是享誉世界的优良马种,是土库曼斯坦民族的骄傲和荣耀。中国人民喜爱汗血马,将之誉为“天马”。早在2000多年前,天马就穿越古老的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2014年5月12日晚,习近平主席与土库曼斯坦时任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共同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主席会议。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土建交以来,土方先后两次将汗血马作为国礼赠送中方,增进了两国人民感情。汗血马已经成为中土友谊的使者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见证。” 当晚,习近平主席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出席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开幕式,并接受了土方赠予中方的一匹汗血马。 汗血马跨越2000余年,踏过万水千山,从阿姆河岸来到燕山脚下,中土友好交往历久弥新、蓬勃发展。 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的故事 希瓦古城,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2016年6月22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在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主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 “你从哪儿来?” “报告总书记,我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乔云飞,负责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 “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从2013年启动项目,到2019年底竣工验收,中乌合作开展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从西安到阿斯塔纳,从古丝绸之路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千年友谊正在续写,新的友好交往故事正在发生,中国与中亚国家正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20多年前,习近平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习仲勋,一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习近平的品格,坚定了他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矢志报国为民的决心。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梁家河村。“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多年以后,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岁月流转,初心不渝。——站稳人民立场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是习仲勋说过的一句话。“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时说道。当年在西北干部群众嘴边,挂着一句口头禅:“找仲勋去。”简短的四个字,表达出习仲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202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他和父亲的合影。受父亲的熏陶,习近平将“人民”二字刻入心底。数十年来,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柴米油盐聊得来,习近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在湖南十八洞村,他向村民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在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他和老乡唠家常:“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发表新年贺词时,他的话语温暖有力:“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冷暖,回应群众期盼,始终保持着躬身为民的共产党人本色。——重视调查研究1978年8月,习仲勋在广东工作时期,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同父亲一起下乡。习仲勋带着问题去调研,深入基层想办法,汇聚民智找答案。这让习近平很受启发。他深深感受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将桌子摆在大街上,现场解答群众问题;在福建宁德,他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下党”,扑下身子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到任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调研开路,发现问题、认识国情、寻求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2020年,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并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下、一次次深入调研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凝聚奋进的共识。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5月20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谈及五年规划:“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实际的全面系统的规划,并且有超强的执行力来落实这些规划。”△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在赴河南考察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习近平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工作心得:“有了正确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去理出科学的工作思路呢?最根本的是要搞好调查研究,这是领导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传承优良家风“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封习近平写给父亲的拜寿信,笔墨间流淌着儿子对父亲的崇敬。耳濡目染下,习近平秉承了父亲俭朴的品质。“我家里到现在啊,盛在碗里的,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勤俭节约的习惯应该保留下去。”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妻子彭丽媛、女儿的家庭照。家风连着党风。对于传承优良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仲勋曾说:“一个共产党员,还有什么比能为党多做些工作而感到幸福和自豪的呢!”父亲的一言一行,教会了习近平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激励着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习近平总书记把深厚的赤子之情,化作对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化成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告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近观“两山”丨多彩中国文脉华章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文脉华章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监制丨马丽君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执笔丨杨彩云编辑丨江雨航 张亚楠 程昱©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