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2月2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习近平指出,中国春节前夕我同总统先生视频会晤,对全年中俄关系发展作出规划引领,就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协调。两国各部门正按照我们达成的共识,稳步推进各领域合作,包括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中俄关系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独特战略价值,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影响。中俄两国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是管长远的。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关系都将从容前行,为各自发展振兴助力,为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普京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同中方在新的一年保持高层交往,深化务实合作,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发展对华关系是俄方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选择,绝非权宜之计,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当前形势下,俄中保持密切沟通符合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精神,也将释放俄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稳定作用的积极信号。普京介绍了俄美接触最新情况和俄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表示俄方致力于消除俄乌冲突根源,达成可持续和长久的和平方案。习近平强调,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之初,我就提出解决危机的“四个应该”等基本主张。去年9月,中国同巴西一道,会同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营造氛围、积累条件。中方乐见俄罗斯及有关各方为化解危机作出积极努力。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沟通协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2018年11月到2025年2月,两场民营企业座谈会、一场企业家座谈会,总书记都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正激励广大企业家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策划、剪辑:王先进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
习近平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一路走来,他始终把农民的梦想放在心中,落到实处。策划:孙志平、樊华统筹:韩珅、王志斌编导:陈晓宇记者:卢鹰、赵泳、赵丹丹、张力元包装:夏晴、郭雨晗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这是时隔六年多,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2018年深秋的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一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暖心话语,如春风化雨。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多年来,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传统制造到数字浪潮,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串起了民营经济的“信心地图”。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我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驰骋全球赛道,用电池革命改写世界汽车版图;新一代仿生手具备了温度、压力感知功能,将在今年迎来大规模量产;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正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推动智能化转型,用中国代码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5500多万户民营企业贡献着超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就业岗位、90%的企业数量,在"五六七八九"的恢弘叙事中点亮创新苍穹。从"报国志"到"共富路",从"恒心办恒业"到"先富促共富",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正在升维,民营经济正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向着更壮阔的星辰大海奔涌前进。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监制丨马丽君制片人丨杜晓东编导丨杨程凯 张伟浩摄像丨彭志豪 张烨编辑丨贺煜 王帅天 张卉 段昊辰 刘雪锋 杨波 遇剑 刘霄 毛卉 金伊结协拍丨总台广西总站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如今,“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雄安新区的建设牵动着大家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雄安发展规划,掷地有声,指明方向。一起学习↓总监制丨闫帅南监制丨李浙主编丨柴婧编辑&制图丨谭瑶 潘杨 高少卓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央视网《AI时政画报》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鲜活实践,探寻绿色发展赋予美丽中国的诗情画意。天天学习“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张籍被优雅翩跹的朱鹭所吸引,曾赋诗咏颂朱鹭的灵动之美。诗人笔下的朱鹭,正是今日我们珍视为国宝的朱鹮。当代作家陈忠实用“优雅”来描述朱鹮的仙姿丽影: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这份优雅的自然之美舞动千年光阴,翩然在悠悠秦岭的青山绿水间,低吟长歌,奏响一曲生命与绿色的生态传奇之歌。历史的长镜头,定格下这样一幅惬意而温馨的画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于2023年5月18日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视频截图)2023年5月,古城西安。习近平主席陪同远道而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五国元首,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伴着《春天》婉转悠扬的旋律,“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大屏幕上次第展现,轻盈的舞者舞动着红绸绿扇,在绚丽的舞台上载欣载奔,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律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美丽优雅的朱鹮曾一度濒临灭绝。朱鹮是鸟类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6000多万年,有着“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美誉。然而,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古老的朱鹮种群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朱鹮数量急剧减少,多个国家的野生种群甚至一度销声匿迹。自197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朱鹮野外考察队在3年多的时间里,走遍大江南北,寻找朱鹮的身影。1981年5月,在我国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陕西汉中洋县姚家沟,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重现”。这一喜讯震惊世界,我国由此开启了长达43年的朱鹮保护之路。朱鹮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巍巍秦岭,因气候温润、植被丰茂,成为一道巨大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朱鹮“最后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总书记指出,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秦岭作为朱鹮最后的“避难所”,逐步建立起朱鹮栖息地保护体系,不断扩展生态空间守护朱鹮“大本营”。如今,秦岭范围内已经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6处,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形成了规模庞大、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为朱鹮种群栖息地由洋县自然扩散至秦岭全域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条件。朱鹮活动区内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化肥、农药;当地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保护好朱鹮的觅食地;西汉高速公路避开朱鹮保护区绕行;西成高铁专门在汉中地域架设蓬网,防止朱鹮栖落触电;林业部门还为每只朱鹮佩戴了脚环,可以更精准地跟踪监测,及时对受伤、生病和饥饿的朱鹮进行施救……在保护朱鹮过程中,我国探索出了一套“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救护新路子,创造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中国方案。2024年5月2日,一只秦岭以北野放朱鹮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沮河上游洋槐林中飞翔。历时40多年的艰难守护,2023年,朱鹮的全球种群数突破“万只”大关。从“孤羽7只”到“万鹮竞翔”,从踪迹难觅到频频现身,朱鹮自秦岭一隅飞向了世界,正一步步摆脱濒危的困局。与此同时,朱鹮还化为“友好使者”,以外交赠借形式落户日本、韩国,向世界传递和平友谊。今天,朱鹮栖息地已由我国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实现双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人鹮相伴、人鹮相安的守护,同样积累起“绿色存量”和“经济增量”。如今在秦岭,“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的美景成为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鹮翔天下”的美好故事越来越精彩。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刘禛技 术丨毛永丰视 觉丨郝凤林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闫田田 李英卓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在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乘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春风,民营经济必将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素材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文案、制作:宋美琪
“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总书记关怀备至。这一番番话语,是嘱托,更是期盼!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文章指出,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等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早在2020年6月29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在强调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问题时就曾用过相似比喻。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不能出现‘拦路虎’”“地方党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中间段’,不能出现‘中梗阻’”“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拦路虎”原指拦路打劫的匪徒,如今常用来比喻阻碍前进的事物;“梗阻”原是医学名词,“中梗阻”被引申为中间阻塞、阻挡之意;“断头路”则指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完全贯通的道路。总书记先以“最初一公里”“中间段”“最后一公里”三个比喻,分别点明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的职责分工;紧接着又连用“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三个比喻,强调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确保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性。作为“大脑”和“中枢”,党中央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党的大政方针。正如总书记强调:“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距离党中央最近的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在特殊重要位置,不仅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还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如果走在队伍前面的第一方阵步伐坚定、整齐划一,后续队伍就不会掉队、变形;反之,则可能成为政令畅通的“拦路虎”。正如总书记所言,如果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地方党委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肩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等重大责任。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相反,如果地方党委在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时打折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就可能会让党的组织体系出现“中梗阻”,不利于各项事业推进。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对于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他认为开过会就是贯彻,发文件就是执行,编造一份总结报告就是落实。江苏省南京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季建业则在既没有开市民听证会讨论,又不听专家学者意见的情况下,就力推耗资达180亿元的全城雨污分流工程,是一个乱作为的典型。“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实基础。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如果党的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等行为,就会让党中央的政令遭遇“断头路”,最终损害基层群众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我们党不断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各级部门建立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政通则人和,政通则国兴。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否则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关键正在于处理好“最初一公里”“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只有扫清“拦路虎”、破除“中梗阻”、打通“断头路”,才能真正让政令落地生根、造福人民。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鲁杨视 觉丨陈腾 颜妮校 对丨李丹 孙晓媛 宋春燕 毛长志 李英卓 任佳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