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202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对学生群体的殷切期盼,论志向、谈梦想、讲奉献,鼓励学生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开学季,一起重温总书记对同学们的暖心寄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总监制:刘健
今年暑假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根脉与传承、历史与发展,在这里浓缩汇聚。游客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朱晓玲摄 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打卡”,沉浸式感受广西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这次专程带孩子来感受广西民族文化。”湖南省游客唐女士说。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居住着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放眼八桂大地,一幅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画卷正在绘就。 种下“石榴籽” 开出“团结花”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西考察时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7日上午,习近平在南宁市广西民族博物馆外,同参加三月三“歌圩节”民族文化活动的各族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赴广西考察。考察期间,他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并在博物馆外同参加三月三“歌圩节”民族文化活动的各族群众亲切交流。“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广西发展的美好期待。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见到解说员李娅时,她刚接待完一拨外地游客,她说,“总书记对广西的民族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十分关注民族源流发展情况。”李娅(右)正在向游客介绍广西民族文化。人民网记者 朱晓玲摄 今年暑假,李娅除了忙着日常讲解,还多了一份培训工作。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西也在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7月,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了“探寻壮美家园 红领巾讲解员”公益培训班。在李娅和同事们的辅导下,50名小学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民族文化专题展览理论知识学习和展厅讲解综合实践训练。 “不同地区的铜鼓有着不同的风格,现在由我来讲解八大类型铜鼓……”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学生曾楚童的细致讲解,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聆听。能够成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令她倍感自豪:“我就是一个壮族姑娘,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讲述家乡的铜鼓文化。” 据广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钟水生介绍,“红领巾讲解员培训”自2019年开办以来,累计培训红领巾讲解员超3900名,通过考核并持证上岗的红领巾讲解员有3000余人。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红领巾讲解员成为讲述民族故事、广西故事的新生力量,民族团结的种子也由此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式,广西正不断发挥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多个“首创”“首家”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了生动注脚。 广西在全国首创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1513个“国旗工程点”覆盖陆海疆一线,成为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守好祖国“南大门”的靓丽风景线; 南宁市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立362个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9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创业街,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途径; 柳州市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成立广西首个乡级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民族宗教事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种下“石榴籽”,开出“团结花”。长期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将民族团结融进自己的血脉,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融洽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之一。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利益 击石取火、火把驱害虫、祭送布谷鸟、抹黑脸、打磨秋……随着彝族火把节的到来,8月的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热闹非凡。彝族同胞与五湖四海的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品长桌宴畅叙友情。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韦宇摄 打磨秋是彝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集力量、速度和耐力为一体,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来自广东的游客罗女士和朋友体验了一回纯正的彝族风情,“没想到在隆林能感受到这么传统的民俗。打磨秋时忽上忽下的感觉非常刺激。” 隆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11%。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7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除彝族火把节,苗族跳坡节、仡佬族尝新节、壮族歌会、汉族袍汤节等都是隆林知名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 广西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表示,广西始终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囊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教育、壮瑶医药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各个领域,各族群众利益得到依法保障。 巴马瑶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长寿资源,富川瑶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传统村落,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侗族百家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凤腾山古墓群……这些条例瞄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堵点与难点,以法治护航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琴声“叮咚”清越,乐音婉转悠扬。壮族天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极具民族韵味。然而,由于传承发展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后继乏人等原因,许多天琴艺术的经典曲目、演奏技艺面临着失传风险。 今年1月1日,《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传承人管理、乐器改良、特色村镇和街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数字化建设等内容。自此,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有了法治“护身符”。 共同团结进步 共同繁荣发展 “我的爷爷奶奶、父亲和我都是瑶族,我的母亲是汉族,我的丈夫是壮族,我们的家庭关系十分融洽。”李娅说,“像我们这样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在广西比比皆是。” 八桂大地上,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户,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分别比2010年增长近30%和25%。 正是一个个幸福的小家,构成了广西民族团结“大家庭”。多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在广西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俯瞰香草岭瑶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人民网 覃心摄 盛夏时节,走进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香草岭瑶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伴着微风,阵阵药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这是七叶一枝花,这是多花黄精,那是八角莲……”介绍起种植基地里的中草药,金秀聚源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权如数家珍。 过去,大瑶山是贫穷的代表。山多地少,大多数村民只能背井离乡打工谋生。2017年,出生瑶医世家的李富权与当地瑶族、壮族、汉族的兄弟姐妹发展瑶医药产业。“如果我们能够蹚出一条路,大伙以后也能多一个选择。” 一个帮一个、一户带一户,如今他们已经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领528户群众种植中草药致富。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李富权聘请了60多户来自不同民族的村民在香草岭基地务工。 乘着瑶医药产业的东风,大瑶山成了“金山银山”。“现在,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强瑶药特色产业。这两年,中草药足浴包走俏,有几十户村民正一起合力种植,加工瑶药包售卖。”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镇长肖正宇说。 团结固,则百业兴。 一碗螺蛳粉,串起了民族团结情。在柳州螺蛳粉的“基因”里,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又有壮族等民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州先民“柳江人”的“食螺”文化,以及现代的饮食文化。村民们在种植基地里采摘豆角。融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创造出螺蛳粉的传奇,而螺蛳粉产业链也反哺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创业、共同致富。得益于螺蛳粉的走红,作为配料之一的豆角也成为“香饽饽”。在豆角采收期,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多个豆角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基地后,我现在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永乐镇下覃村村民吴子良说。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西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23:00时隔5年 习近平总书记再访南非引领中南战略互信达到新高度时隔3年 金砖会晤恢复线下举办金砖合作迎来重大历史性时刻推动金砖合作走深走实发出合作发展和多边主义强音中非领导人话友谊 促合作 谋发展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传承中非传统友好汇聚南南合作新共识打造和平发展大格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兔年奋跃而上,既是中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写照,也是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图景。人民网推出《奋跃而上·2023总书记考察年中回望》系列报道,回访习近平在2023年上半年考察调研的地区,描绘广大人民以实干创造幸福,在平凡生活中奋跃而上的美好故事。来港船舶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运送煤炭。刘杰摄蔚蓝的渤海之畔,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海风阵阵,货轮汽笛长鸣,乌黑的煤炭随着传送带滚滚向前,被伸展着“巨臂”的装船机源源不断地装载在停靠的货轮上,整个生产作业有条不紊。5月11日,习近平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习近平强调,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站在新起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黄骅港正紧抓机遇,坚持向海图强、向海发展,奋力谱写港口建设新篇章。黄骅港海面上货船穿梭。刘杰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黄骅港地处渤海湾穹顶处,紧邻京津和雄安新区,由综合港区、散货港区、煤炭港区、河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辐射冀中南、鲁、豫、晋、陕、内蒙古等地区。“当时由我向总书记汇报了黄骅港的区位优势、航道情况、港口吞吐量、重要作用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依然历历在目。“黄骅港吞吐量连续3年突破3亿吨。”王宝辉介绍,今年以来,沧州黄骅港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内外贸航线拓展及软环境建设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建设上跑出“加速度”。习近平在考察时强调,河北区位优势独特,海运条件便利,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听了总书记的话,我们备受鼓舞。”王宝辉说,接下来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不断将黄骅港腹地范围向冀中南、鲁豫晋陕蒙甘宁等广大地区延伸,努力将黄骅港打造为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雄安新区和中西部腹地便捷出海口。黄骅港煤炭港区生态水系之一“莲园”。刘建玲摄持续改善港区环境 变身“海岸花园”港口走进黄骅港煤炭港区的“莲园”,只见湖水清澈,鱼儿畅游,湖面上不时有水鸟飞过。“这里原是黄骅港建筑垃圾堆场,如今通过提取压舱水、收集雨水、处理煤污水等措施,已经改造成为‘两湖三湿地’水系中的人工湖生态公园。”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介绍。“两湖三湿地”内,充足可循环的淡水,滋润着港区绿树红花,更引来了鱼儿游、鸟儿飞,昔日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汪大春回忆起黄骅港曾经的样子——“天乌蒙,水灰黑”,那曾是大家对于煤炭码头的普遍印象。“为了改变煤港港区环境,公司自主研发的煤港作业全流程抑尘系统,实现了煤炭装卸的清洁生产,并建起了覆盖全港区的智能生态管控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零碳、无废、生态’港口建设。”汪大春表示,黄骅港煤炭港区将进一步推进光伏系统、储能系统、制氢等可控负荷的聚合和协调优化,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动黄骅港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船舶在黄骅港靠泊,准备作业。刘建玲摄全力打造能源枢纽 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鸣笛声划过海天,5万吨级运煤船舶“神华523”向码头驶来。“这艘船装卸货大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从翻车机到装船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部自动化完成。”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军介绍,“神华523”号轮属于常规船型,对于一些特殊船型我们采用了语音控制装船系统,解决了特殊船型、特殊工况下自动装船难以实现的问题。黄骅港煤炭港区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能源保供关系千家万户,黄骅港在守护能源安全中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截至2022年年底,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25亿吨。李洪军介绍,黄骅港煤炭港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港航建设,打造数字化、智慧化港口示范场景,提升港口安全生产水平,推动安全可视、风险可控、隐患自动排查、协同监管体系建设。目前,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黄骅港煤炭港区已拥有泊位22个,实现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下一步,黄骅港煤炭港区将推进煤五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实施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二期工程,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能源保供涉及千家万户,我们谨记总书记的嘱托,扩大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业的高效优势,创建绿色、智慧、高效、平安的世界一流港口,让能源保供的基础更牢、效率更高、能力更强、信心更足,确保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李洪军说。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特别推出系列长图解《总书记“公开课”》,与您一起从总书记的“知”与“行”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围绕“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近日,山东济南,中国民航“功勋飞行员”张建民退休了。执飞43年,安全飞行26960小时、两次三等功……有荣光更有传承,张建民把儿子也培养成了优秀的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