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世博园区的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校园内,坐落着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它是中国高校在中亚国家设立的首个以中文教育为核心的海外分校。2024年7月3日,在习近平主席与托卡耶夫总统共同见证下,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正式揭牌。这里,镌刻着中国大国外交的生动印记,也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的鲜活亮点。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课堂上,中方教师指导哈萨克斯坦学生汉字填空。本报记者 陈尚文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分校的视听说教室里,当地学生跟着中国老师有节奏地吟诵,品味经典中国古诗词中的韵味,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课堂上,学生们又将哈萨克斯坦同样关于“友谊”的表达翻译成中文,在分享与互动中,提升中文能力,增进相互理解。从2024年3月北京语言大学与阿斯塔纳国际大学就共建分校签署合作协议,到同年10月迎来首批新生,分校在短时间内完成筹建,实现较快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听讲。本报记者 孟祥麟摄2024—2025学年,分校开设了中文、中文读写和古诗词文化等核心课程,培养了近100名哈萨克斯坦当地中文预科生。谈及近一年的收获,分校学生丽玛向记者唱起了这样一首歌——“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丽玛说,自己以前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中文最多也只知道一句“你好”。在分校的学习让她对中文有了初步了解,也坚定了未来继续学习、深耕这一专业的决心。“中文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翻译、国际关系专家或是中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所学实现人生价值。”预科阶段临近尾声,19岁的哈萨克斯坦女孩贝吉娜·穆赫塔尔克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据介绍,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设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翻译两个本科专业,并开放硕士研究生招生,进一步提供高质量中文高等教育。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园区。本报记者 陈尚文摄“我们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赓续传统友谊,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筑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石,携手建设一个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是沟通心灵的重要桥梁。”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哈方院长萨乌列·科莎诺娃表示,未来,分校不仅服务哈萨克斯坦本国,还将向所有中亚国家学生敞开怀抱,“我们希望培养更多中文专业人才,播撒世代友好的种子,为深化中亚各国与中国务实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策划:田俊荣、马小宁统筹:杨学博、陈振凯、吴乐珺协调:李 翔、梁昌杰、李 洋文字:陈尚文编辑:江润楠校对:吴玥
当地时间6月16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阿斯塔纳,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哈萨克斯坦空军战机护航,托卡耶夫总统率高级官员在机场热情迎接,礼兵分列蓝地毯两侧致敬,哈萨克斯坦少年儿童献上文艺表演——哈萨克斯坦以最高规格盛情欢迎时隔不到一年再度到访的中国贵宾。在此次中亚之行中,习近平主席将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擘画未来合作新蓝图,开辟共建“一带一路”更广阔空间,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策划:倪四义 赖向东 魏建华编导:孙浩 王沛 周欣 毕晓洋 郑开君摄影:黄敬文 谢环驰 丁林 殷博古 翟健岚 燕雁 刘杰视频:张继业 缪晓娟 冯歆然 李任滋 王沛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分别同中亚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对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发展做出顶层设计。中国与中亚,如何锚定合作的新航向?问题的背后,有各国对发展方向的考量,更有对亚洲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中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成为亚欧大陆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为世界商品交换、文明交流、科技发展作出中亚贡献。”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讲话,犹在耳畔。从 “联通” 二字,能清晰看到中国与中亚合作的累累硕果,也能深刻透视双方携手共进的广阔未来。陆地边界线长达2.28万公里,中国是全球陆地边界最长、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聚焦中亚,巍峨的天山山脉、辽阔的帕米尔高原,因为一项倡议,而成为今天各国人民睦邻友好、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2013年,同样在阿斯塔纳,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这一“加强道路联通”的畅想,在元首外交的持久引领下,正化作一条条纵横中亚大地的公路、铁路、管道,不断推进中国—中亚交通运输走廊建设稳步前行——出席“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视频连线活动,致辞中,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推动两国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出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塔吉克斯坦境内段开工仪式,目光里,有对周边共同发展的瞩望:“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视频祝贺中吉乌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署,言语间,深刻诠释多国合作的世界意义,“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三国携手促合作、共同谋发展的坚定决心”……互联互通的,何止是基础设施?加强规则标准的联通,推动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证电子化,简化司乘人员签证流程;筑牢文化交往的联通,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平台接连落地,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开行……“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同比增长35.8%——令人欣喜的数字,无疑给习主席的这番话,挥洒上一笔精彩的时代注脚。道路之道,亦是道理之道。“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正因如此,在这片13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15亿人一致期盼着、追求着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才有了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等历史性成就,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正能量。展望未来,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中亚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双方经济互补性日益增长,必将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联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放眼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在国际社会前列”的中国同中亚国家,生动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的时代之问。携手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为全球南方带去发展振兴的希望。人间正道,风景正好。一个互联互通的中亚,一个团结互信、互利共赢的中国与中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策划:杜尚泽 彭俊撰文:陈世涵海报:李艳编辑:王萍萍校检:吴玥
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举行会谈。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中哈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这得益于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和世代友好的历史传承,也是两国共谋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我们共同擘画下,中哈命运共同体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实打实、惠民生的成果持续涌现,有力提升了两国人民的获得感。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哈关系,愿同哈方一道,坚定不移巩固中哈友好,以中哈关系的稳定性和正能量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哈都处在各自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两国要齐心协力推进全方位合作。一要以高水平战略互信引领双边关系发展,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坚定相互支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在乱云飞渡中做彼此坚强的后盾,在发展振兴中做彼此有益的助力。二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两国合作提质升级,巩固贸易、投资、能源等传统合作优势,推进跨境铁路项目建设和口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拓展高新技术合作,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三要以全方位安全合作维护两国和平安宁,扩大执法安全和防务交流,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深化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合作。四要以多元化人文交流夯实中哈友好根基,办好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鼓励青年、媒体、智库、地方加强交流。 习近平指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哈双方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方高度评价哈萨克斯坦为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所做大量筹备工作,相信这次会议将书写中国同中亚合作新篇章。同时,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中国愿同各成员国一道,以今年天津峰会为契机,做实做强上海合作组织,展现新发展、新突破、新气象。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举行会谈。 托卡耶夫表示,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友好邻邦、亲密朋友和可信赖伙伴。哈中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进入新的黄金时代,助力两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双方人民,堪称国与国关系的典范。哈中有着加强合作的强烈政治意愿,在主权、安全等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相互支持,不受国际局势变化影响。在习近平主席英明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哈方由衷感到高兴,坚信中国将不断取得更大发展成就。哈方愿同中方深化战略互信和全方位互利合作,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新水平。两国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贸易、投资、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密切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人文交流。哈方高度评价并积极支持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担当努力,愿同中方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中国-中亚机制、亚信等多边机制中继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举行会谈。这是两国元首步入总统府。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双方交换10余份双边合作文件,涵盖贸易、投资、科技、海关、旅游、媒体等领域。 蔡奇、王毅等参加上述活动。
阿斯塔纳,素有“风都”之称。如今来自东方的“绿色卫士”,温柔挽留着风的脚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荒漠化治理方案,随着“一带一路”的和风,正翻山越岭,化作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的绿色实践。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哈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一个“绿色的中国”,不仅为自身现代化增添绿色动力,也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量。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6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赴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等。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特稿|循驼铃古道赴现代化新程:习近平主席推动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史霄萌 张继业夏日的西安,中国-中亚友谊林内,六株石榴树并肩挺立,青翠枝叶掩映下,果实初结。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领导人齐聚这座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峰会结束后,六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株石榴树。如今,石榴树生机盎然,中国同中亚国家伙伴关系蓬勃发展。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再次聚首,为深化各领域合作谱写新篇章。优先方向2023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下的首次元首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会上,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决定,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轮流举办。2024年,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在西安正式启动。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亚时就明确表示:“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过去十多年,习近平主席先后8次到访中亚,通过双边交流,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机制平台,不断推动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2023年1月,应习近平主席邀请,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对中国进行其就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此,中国同中亚五国实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多年来,相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典范。《西安宣言》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在宣言中宣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地区各国人民未来,六国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边层面的又一次具体实践。目前,中国已同中亚五国实现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季尔·巴克特古洛夫说,习近平主席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共同政治意愿为中国-中亚机制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深化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一机制不仅深化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也创新性地构建了区域协作的新范式。”习近平主席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友好交往进一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会谈时说,“很高兴同老朋友在西安会面”;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会谈时,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对习近平主席以“亲爱的兄长”相称;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当天,正好是托卡耶夫总统70岁生日,习近平主席对他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你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也再次印证了你同中国的不解之缘。”互利共赢“启运!”随着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发出指令,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正式开通。2024年7月,两国元首共同以视频方式出席开通仪式。此次开通标志着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一体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多元立体格局正式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绵延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曾见证古时中国与中亚的商贸往来与文明互鉴。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主席将中亚国家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这个倡议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共同构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十多年来,这一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去年年底,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仪式在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启动仪式致贺信,强调努力把中吉乌铁路打造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的示范项目。这个铁路项目起自中国的丝路古城新疆喀什,经吐尔尕特山口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再向西经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城市贾拉拉巴德,终至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城市安集延。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说,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运输走廊,还是连接东西方国家的重要战略桥梁。2013年,习近平主席专程来到土库曼斯坦马雷,出席“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这一项目成为中土能源互利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习近平主席祝愿中土关系和两国发展振兴事业能像“复兴”的美好寓意一样,蒸蒸日上,枝繁叶茂,不断取得新成就。共建“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14年,塔吉克斯坦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此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塔吉克斯坦扎实推进。新建的公路纵横贯通,电厂投入运营,城市地标拔地而起,其中许多项目都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中亚首个鲁班工坊就在塔吉克斯坦。这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工程、建筑、供水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课程,目前已为1500多名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有效缓解了塔吉克斯坦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相知相亲2022年,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赠送给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一件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希瓦古城,是中国在中亚开展的首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中乌多年合作支持下,两国文物专家用妙手匠心恢复了古建昔日的容颜。“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习近平主席2022年访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多年来,从哈萨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遗址到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中国和中亚考古人员精诚合作,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推动中国和中亚文明互学互鉴、交相辉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2100多年前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双方要赓续传统友谊。2024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托卡耶夫总统共同出席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托卡耶夫总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习近平主席表示,要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相知相亲。此次访问中,还有一个暖心场景。当习近平主席抵达阿斯塔纳时,哈萨克斯坦少年儿童用中文演唱《歌唱祖国》,并用标准的中文向习近平主席问好。孩子们表达了想去中国的清华大学读书的愿望。习近平主席笑着回答:“衷心祝愿你们,今后能上好的大学。欢迎你们到中国去上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图拉加诺夫说,中国-中亚机制将推动形成文明交流新范式。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常态化的人文交流机制,既为地区和平稳定筑牢文化根基,也为共同发展繁荣提供持久动力。(参与记者:江宥林、李奥、韩梁、郑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