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兔年奋跃而上,既是中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写照,也是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图景。人民网推出《奋跃而上·2023总书记考察年中回望》系列报道,回访习近平在2023年上半年考察调研的地区,描绘广大人民以实干创造幸福,在平凡生活中奋跃而上的美好故事。来港船舶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运送煤炭。刘杰摄蔚蓝的渤海之畔,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煤炭港区海风阵阵,货轮汽笛长鸣,乌黑的煤炭随着传送带滚滚向前,被伸展着“巨臂”的装船机源源不断地装载在停靠的货轮上,整个生产作业有条不紊。5月11日,习近平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习近平强调,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站在新起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黄骅港正紧抓机遇,坚持向海图强、向海发展,奋力谱写港口建设新篇章。黄骅港海面上货船穿梭。刘杰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黄骅港地处渤海湾穹顶处,紧邻京津和雄安新区,由综合港区、散货港区、煤炭港区、河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辐射冀中南、鲁、豫、晋、陕、内蒙古等地区。“当时由我向总书记汇报了黄骅港的区位优势、航道情况、港口吞吐量、重要作用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依然历历在目。“黄骅港吞吐量连续3年突破3亿吨。”王宝辉介绍,今年以来,沧州黄骅港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内外贸航线拓展及软环境建设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建设上跑出“加速度”。习近平在考察时强调,河北区位优势独特,海运条件便利,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听了总书记的话,我们备受鼓舞。”王宝辉说,接下来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不断将黄骅港腹地范围向冀中南、鲁豫晋陕蒙甘宁等广大地区延伸,努力将黄骅港打造为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雄安新区和中西部腹地便捷出海口。黄骅港煤炭港区生态水系之一“莲园”。刘建玲摄持续改善港区环境 变身“海岸花园”港口走进黄骅港煤炭港区的“莲园”,只见湖水清澈,鱼儿畅游,湖面上不时有水鸟飞过。“这里原是黄骅港建筑垃圾堆场,如今通过提取压舱水、收集雨水、处理煤污水等措施,已经改造成为‘两湖三湿地’水系中的人工湖生态公园。”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介绍。“两湖三湿地”内,充足可循环的淡水,滋润着港区绿树红花,更引来了鱼儿游、鸟儿飞,昔日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汪大春回忆起黄骅港曾经的样子——“天乌蒙,水灰黑”,那曾是大家对于煤炭码头的普遍印象。“为了改变煤港港区环境,公司自主研发的煤港作业全流程抑尘系统,实现了煤炭装卸的清洁生产,并建起了覆盖全港区的智能生态管控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零碳、无废、生态’港口建设。”汪大春表示,黄骅港煤炭港区将进一步推进光伏系统、储能系统、制氢等可控负荷的聚合和协调优化,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动黄骅港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船舶在黄骅港靠泊,准备作业。刘建玲摄全力打造能源枢纽 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鸣笛声划过海天,5万吨级运煤船舶“神华523”向码头驶来。“这艘船装卸货大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从翻车机到装船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部自动化完成。”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军介绍,“神华523”号轮属于常规船型,对于一些特殊船型我们采用了语音控制装船系统,解决了特殊船型、特殊工况下自动装船难以实现的问题。黄骅港煤炭港区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能源保供关系千家万户,黄骅港在守护能源安全中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截至2022年年底,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25亿吨。李洪军介绍,黄骅港煤炭港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港航建设,打造数字化、智慧化港口示范场景,提升港口安全生产水平,推动安全可视、风险可控、隐患自动排查、协同监管体系建设。目前,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黄骅港煤炭港区已拥有泊位22个,实现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下一步,黄骅港煤炭港区将推进煤五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实施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二期工程,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能源保供涉及千家万户,我们谨记总书记的嘱托,扩大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业的高效优势,创建绿色、智慧、高效、平安的世界一流港口,让能源保供的基础更牢、效率更高、能力更强、信心更足,确保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李洪军说。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特别推出系列长图解《总书记“公开课”》,与您一起从总书记的“知”与“行”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围绕“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近日,山东济南,中国民航“功勋飞行员”张建民退休了。执飞43年,安全飞行26960小时、两次三等功……有荣光更有传承,张建民把儿子也培养成了优秀的机长。
8月23日,在有“中国犀鸟谷”之称的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洪崩河片区,犀鸟家园守护者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生态摄影师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花冠皱盔犀鸟母子先后出巢的珍贵影像。这是国内首次在野外拍摄到花冠皱盔犀鸟宝宝出巢的影像。小犀鸟蓝色的眼睛,第一次探头打量树巢外世界的样子非常呆萌可爱。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系列稿件,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天天学习2022年9月至12月,一场国家级展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引发参观热潮。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中,一部体量巨大的图书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仅是完成出版、展出的三编,就达到了37卷、195册,共计6190万字。这部堪称皇皇巨著的图书,就是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翻开这部鸿篇巨制的扉页,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序言《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映入眼帘:“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国运兴,史学兴。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的出版恰逢其时。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中华文明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历史华章焕发出夺目光彩。“盛世修史”就像一支火炬,让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穿越古今,照亮前路。2019年1月,作为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复兴文库》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全书以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中一百多年的奋进历程和光辉成就为基本内容,将180余年的翻天巨变、100余年的艰苦奋斗、10年的踔厉奋发凝结于一部当代巨著,思接百年,鉴往知来。翻开《复兴文库》已经出版的书稿,自《开眼看世界》《新文化运动》起,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镌刻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所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总书记多次用“一面镜子”“一位智者”“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等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历史的价值。2019年1月,国内顶级历史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了一封贺信,既满怀期许,又谆谆叮嘱:“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总书记还希望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知所从来,方明所往。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字字千钧,指引未来。总书记“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初心不变。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这封复信情真意切,引发美方人士深切共鸣,成为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两国民间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又一段美好记忆。 习主席在复信中指出“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致信师生对此深感认同,表示将致力于不断增进中美青年合作和人文交流。
沧海横流,砥柱巍然。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5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百年大党,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期待,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赶考之路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的第六次党内集中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这次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他高度重视、以上率下,确保主题教育稳步开局、扎实推进。定方向——以深刻阐述明确任务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正当其势。抓纲带目,纲举目张。在今年五次地方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开展好主题教育把脉定向、深刻阐述。4月,在广东,阐释“以学铸魂”,要求“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5月,在陕西,解读“以学增智”,要求“提升政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6月,在内蒙古,强调“以学正风”,要求“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7月,在江苏,号召“以学促干”,要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7月,在四川,明确“科学、客观评估主题教育实效”,要求“检验理论学习成效”“检验调查研究成效”“检验推动发展成效”“检验检视整改成效”“检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以学铸魂推动精神洗礼,以学增智强化能力提升,以学正风促进作风转变,以学促干推动事业发展;科学、客观评估主题教育实效,确保主题教育开展慎终如始。从四个“以学”到“五个检验、五个要看”,习近平总书记以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现场教学课”为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悟原理——以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智慧光芒,照亮前行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并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2023年6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十年,每次党内集中教育都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更是一场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全党大学习。“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这一动员令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如何强化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路径:“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经党中央批准,主题教育确定了8种学习材料。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当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在全国发行。这部选读,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这段时间内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党员干部以8种学习材料为根本,坚持原原本本学、创新方法学、建章立制学、联系实际学,感悟真理的味道、思想的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有了创新理论的武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更为澎湃的前行动力。深调研——以务实作风精准施策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良策则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实、细、准、效”这一“五字诀”,是他多年调查研究的经验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抓住症结、解决问题,也是他一贯的工作方式。这次主题教育中,大兴调查研究是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每一次深入调研,都是一次躬行求知。今年以来,从南海之滨到北部边疆,从太湖之畔到川蜀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探港口、到企业、入农村、访社区,了解农业示范园、工业园、科技园,察看自然保护区、遗址博物馆、科学实验室……他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辞辛劳,密切联系群众。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乡村振兴,从区域协调发展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生态文明建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调研主题涉及各领域各方面。他听取汇报、主持座谈,察实情、谋良策,深入调查研究,既追溯历史,又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全党的,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主题教育中,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各地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并努力将其变为效果清单,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成推进工作的实效。促发展——以实干成效兴党强国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针对这一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部署、提要求。在今年的地方考察调研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亦是关键词、高频词。行走岭南大地,他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再抵雄安新区,他嘱托“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强调,“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赶赴古城西安,他要求“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踏上河套平原,他希望内蒙古“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前往鱼米之乡,他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深入天府之国,他强调,“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新起点,新目标。开局之年,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昂扬的斗志带领亿万群众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奋力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特别推出系列长图解《总书记“公开课”》,与您一起从总书记的“知”与“行”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深刻阐明“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并从提升政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