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开学第一课】习言道|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又是一年开学季,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少年的殷殷嘱托。

2023-09-08 15:16:03
新闻图片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和长江的故事

新华网记者张敏彦  【学习进行时】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与您一同感悟总书记和长江的故事。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举足轻重。  长江,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他曾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他多次赴长江沿线省市考察,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多次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2016年1月,在长江上游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他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在长江中游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2020年11月,在长江下游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规划一天天清晰起来,各项要求一步步得到落实推进。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来到江苏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沿江边岸线缓缓步行,一边是江涛拍岸、苇荡摇曳,一边是岸绿山青、鸟语花香。  “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  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座谈会布局之前集中调研,座谈会部署之后察看进度。总书记慎终如始,走遍了长江沿线11个省市,为长江发展宏图定策——  谈一盘棋思想:“‘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讲新动能发展:“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鸟得舍得换。原来的鸟飞了,笼子腾空了却没有新动能进来,不行;眼神不对,换进来的鸟对生态整治有弊无利,也不行。”  论正确把握五组关系:“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  说已取得的成效:“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尚未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有历史责任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长江经济带体量庞大、情况复杂。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壮美长江,谋划着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  这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重要部署。他强调,这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  在长江上游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  在长江中游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立足全局,谋定而后动,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在长江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  ……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  为了这一江清水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2023-09-08 10:57:16
新闻图片
第1视点丨总书记来到受灾群众中间

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走进农田察看水稻受灾情况,沿着村街道步行察看两旁受损房屋、基础设施修复重建进展,并走进村民家中看望慰问,详细了解家里受灾和生活保障情况,希望大家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日子越过越红火。  7月底以来,华北、东北等地遭遇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转移受困人员,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力抢险救灾。  8月2日,受困列车旅客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徒步赶往转运客车(无人机照片)。因北京丰台至沙城铁路(丰沙线)遭遇严重水害,搭乘K396次、Z180次、K1178次三趟列车的旅客滞留北京门头沟山区。  8月6日,在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被洪水冲毁的断桥上,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利用绳桥解救受困村民。  8月5日,哈尔滨森林消防支队战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转移受困群众。  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国家防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职尽责、通力协作,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冲锋在前,解放军、武警部队紧急驰援,中央企业和社会力量勇挑重担,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构筑起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8月2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准备乘坐车辆转移的三年级小学生武天骐(中)向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的王雷鸣敬礼感谢。  8月12日,在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集中安置点,转移群众在宿舍内照看孩子。  8月1日,群众在河北省涿州市职教中心安置点内休息。  8月6日,群众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一广场上的应急通信车前与外界通话。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干群团结一心、迎难而上,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加快恢复生产生活。  这是9月7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9月7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工人在重建房屋。  9月7日,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村民包喜文(右)查看受损房屋的装修进度。  8月20日,在天津市西青区赤龙南街道一临时安置点,村民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当日,天津市静海区东淀蓄滞洪区37000余名转移安置人员全部返回台头镇、独流镇、王口镇等地。  8月18日,在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潘各庄村,农民驾驶农业机械进行复耕补种作业(无人机照片)。  8月19日,工人在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的麦格纳宏立汽车系统(河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  总监制:袁炳忠  监制:邹声文  策划:赖向东  统筹:鱼澜  编辑:章磊 郑雅宁任正来徐亮 张浩波 杜潇逸  摄影:谢环驰 丁海涛 殷博古 徐亮 陈益宸 鞠焕宗 张晨霖 李然 牟宇 骆学峰 张涛 孙凡越 赵子硕 颜麟蕴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2023-09-08 10:57:14
新闻图片
道路是方向,连接过去,通向未来,更决定命运

道路是方向,连接过去,通向未来,更决定命运。方法是“桥”或“船”,汇聚力量,指引方向,成就新时代新辉煌。

2023-09-07 21:10:16
新闻图片
学习时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部署推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彰显中国担当和世界情怀。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知灼见。  统筹:李琳 刘竞宇  策划:李婷 陈海敏  设计:陈伟红  校对:赖玉清

2023-09-07 16:20:45
新闻图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暂停(p)当前时间0:24/时长5:14高清画质静音(m)全屏(f)加载完成:25.43%画中画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是在我国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拍摄到的珍稀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像,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栖息繁衍环境不断改善。其中,大熊猫保护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细心照顾步入老年的大熊猫“白云”和“希梦”。随着饲养管理、疾病防控技术的提高,大熊猫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受威胁程度的等级由“濒危”降为了“易危”。  大熊猫“好好”和“星徽”作为中国的“友谊使者”,正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茁壮成长。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访问比利时期间,出席了天堂动物园大熊猫园的开园仪式。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给天堂动物园园长董博的复信中强调,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而在当下的中国,摆脱灭绝风险的物种远远不止大熊猫一种,高水平的保护方式正在助力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这群野生梅花鹿带着幼崽悠然散步在小溪边的画面,不久前由红外相机拍摄于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过去十年,从365头梅花鹿到如今624头梅花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梅花鹿华南亚种最大的集中分布区,这个物种也摆脱了灭绝的风险。种群的扩大得益于完善的保护措施和精细化的管理。  在保护区的各个山顶,10多条总长12公里、植被低矮的通道直达山脚,这是保护区专门为梅花鹿贴心开辟的“动物通道”,方便梅花鹿下山饮水觅食以及在栖息地之间转移。此外,最新的技术手段也被用于梅花鹿的保护中。保护区正在海量的监测数据基础之上开发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对梅花鹿进行“鹿脸识别”,建立个体库,对野生梅花鹿的习性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如今的中国正在积极构建起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高质量保护体系,制定完成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将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2023-09-07 16:20:44
新闻图片
“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意见视作“一把最好的尺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敬畏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2007年4月17日,冒着大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静安区江宁路社区(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调研。  “书记,这个送给您留个纪念吧!”一位老阿姨在习近平同志参观活动室时说,这只棕色编织牛是居民的手工作品。  “哦!我知道了,你是要我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习近平同志接过来,会心一笑。顺耳话中,习近平同志听出的是人民嘱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沟。在福建宁德,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在浙江,面对超强台风,坐上冲锋舟直奔被困地区;担任党的总书记,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一串串步履不停的坚实脚印,见证着习近平同志矢志不渝、躬身为民的赤子情怀。  “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寻得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听真话、察真情,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1984年春天,河北正定。  “我一家六口,住着两间破房。”“正定一中有70多名教师,4年啦,一个党员没发展!”参会者有的提高嗓门,有的拍了桌子。  “让他们说吧,说了他们心里痛快,我们心里清楚!”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说。这是习近平同志特意召开的知识分子“诉苦会”。逆耳言中,习近平同志听出的是人民期盼。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直指“嫌贫爱富”式调研之弊,倡导“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  今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赫然在目。  用好这把“尺子”,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考察时,74岁的老人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总书记,您好!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正是“以人民之心为心”的生动实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2023-09-07 16: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