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题: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善作善成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风采。培育特色产业 搞好乡村振兴地处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侗乡第一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侗寨考察,夸赞侗族人民朴实、勤劳、有文化、有智慧,鼓励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这令我们备受鼓舞、满怀信心。”黎平县水务局派驻肇兴镇肇兴村第一书记徐信基说,“侗家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侗乡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唱响乡村振兴幸福歌。”近年来,贵州大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村BA”“村超”“村马”等“村字号”体育赛事活动接连火爆出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黔东南州榕江县“村超”办公室负责人高松表示:“把‘村超’流量导入村村寨寨,榕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我们将以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为指引,做好足球赛事与民族文化、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果农忙着修枝、施肥、清理果园。“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令天水市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正全印象深刻:“从自发栽植到政府引导规模化种植,从‘靠天收’到‘拼技术’,正是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种植业让天水农民尝到了甜头。我们要全力建设智慧、有机、绿色果园,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经营的农家乐一清早就开了门。“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要继续保护好十八洞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以民族特色文化赋能旅游,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乡村振兴新风貌。”杨正邦说。传承文化遗产 焕发时代光彩走进侗乡特色产业基地,一件件精美的蜡染工艺品整齐摆放。“总书记十分关心侗族文化,还肯定了我们蜡染合作社的运营理念,我们的发展劲头更足了。”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表示,将努力推出更多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文创产品,更好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乌江之畔,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山花烂漫,苗绣非遗传承人杨文丽的“非遗工坊”吸引不少游客到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几年,工坊的人气越来越旺,效益越来越好,古老非遗不断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我们将创新发展思路和创作技艺,培养更多绣娘,带动村民们发展致富,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杨文丽说。海南五指山,水满乡毛纳村绿草如茵。“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要加强系统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表示,“我们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系统打造黎族特色村寨新图景,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让乡亲们生活更美好、精神更富足。”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内,民间艺人演绎的史诗《格萨(斯)尔》说唱余音绕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感到重任在肩:“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瑰宝,我们积极搜集资料,建立巴林格斯尔数据库,还组织《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将这部史诗传承好、弘扬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强化创新驱动 优化营商环境向“新”而行,动能澎湃。近年来,贵州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我们倍感振奋,充满干劲。”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朱宗尧表示,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产业、算力、数据、应用协同联动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生产力。“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爱军说:“山东要立足制造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丰富等特色优势,推出人工智能赋能应用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去年以来,江苏如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全市新开办企业460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2590户。如皋市市长王鸣昊说:“习近平总书记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把脉开方’,我们要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为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高度重视,让重庆海关关长谢斌深有感触。“我们要携手贵州等西部内陆省份,与沿海沿边地区建立对接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双擎’联动发展。同时落实落细海关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点举措,助力沿线省区市更好融入新通道建设,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谢斌说。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在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表示,将以建强党支部为引领,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好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作,用心用情为乡亲们办好实事。宁夏银川,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国际村小区的便民利民驿站内,各类活动室、培训班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有序接待着前来咨询的群众。“我们将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通过结对帮扶做好重点人群改善型服务,把‘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做得更扎实。”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上常抓不懈’,为我们的工作指明发力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英会表示,将在以学促干、严查严纠上持续用力,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执纪,不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建设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健锋牢记在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不忘初心使命,赓续光荣传统,以优良的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朱健锋说。
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下午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习近平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蜡染,贵州众多文化名片之一,古称“蜡缬”,是一种以蜡为防染剂进行防染的手工印染技艺,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历史悠久。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其工艺流程包括磨布、熬蜡、画蜡、染色、脱蜡、漂洗、晾干和缝制等。磨布,即把土布置放在蜡板上用光滑而平整的椭圆形鹅卵石在布上面来回碾压,让布与蜡板粘连在一起,其目的是方便在土布上绘制图案。画蜡,便是以铜刀为笔,用熬好的蜡水在土布上画出图案,这是蜡染制作流程中最具创造力的一步,决定了蜡染作品是否美观。画出一幅好的图案,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技艺高超的匠人,可随心所欲、“提笔成画”。染色,就是将画好图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中,反复浸泡多次,确保其上色。其间,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具有独特魅力。浸染上色后,就到了脱蜡这一步。用清水洗去土布上的浮色后,放入锅里加水煮沸,使蜡融化并浮于水面,便于回收利用。随后,再反复用清水漂洗,除去残留的蜡。缝制,是制作蜡染产品的最后环节,就是将染好、洗净、晾干的土布,按需裁切、缝制成各种产品。如今,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受到众多游客喜爱。蓝白交织,“冰纹”绽放。当地群众用一双巧手染就千纹万象,惊艳了时光,也染出日子里的锦绣篇章。传统工艺的根脉悄然延伸成增收致富的“金线”。一方蜡染,意蕴悠远。蓝白相间的布面上,千千万万个梦想,正在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枝繁叶茂。主创:胡国香 欧东衢记者:郑明鸿 杨文斌设计:王宇轩统筹:王晶晶 冯筱晴学术指导: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徐业礼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侗寨时,侗族群众深情地唱起《侗歌声声唱给党》,表达对总书记的热爱和依依不舍。歌声传递的是民心所向,歌声里的中国生机勃勃。责任编辑:蒋雪鸿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今年全国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到民族地区调研,同乡亲们面对面交流。从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关切里,读懂“民族一家亲”的深意。信念相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供遵循,在一次次地方考察中谋划部署。在内蒙古,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海,叮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在宁夏,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举一纲而万目张。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文化相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此次贵州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誉为“侗乡第一寨”的肇兴侗寨,了解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情况;四年前的贵州之行,总书记考察了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勉励大家“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两次行程聚焦的一个重要主题,都和民族传统文化有关。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其中根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主干”和“枝叶”打比方,来形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情感相亲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民族地区群众,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多次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些年,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感人至深的“山海情”,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推进……近年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为的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统筹:张毅、杜尚泽策划:胡泽曦撰文:李昌禹、梁冠群摄影:燕雁视觉:赖向东、毕晓洋、郝昭海报:田兴洲编辑:余秋雨校对:朱利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地处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侗家人世代安居于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黎平县肇兴侗寨。杨代富 摄仲春时节走进侗乡第一寨吊脚楼鳞次栉比木制鼓楼高耸挺立青山环抱、溪流潺潺古榕苍翠、百花争艳宛如一幅人和景美的春日山居图肇兴侗寨村民在油菜花田里养蜂。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人勤春早侗家人四季耕耘农耕传统绵延不断创新发展民俗特产魅力独具侗族村民制作五色糯米饭招待宾客。杨代富 摄香禾糯村民们一直坚持传统种植量稳质优,糯香四溢不仅逢年过节被当地人制作成五彩糯米饭、软糯香甜的糍粑还逐渐成为增收的特色产业侗族妇女们一起绣花。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吊脚楼台,大榕树下侗族妇女们背着娃、绣着花刺绣、蜡染等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指尖产业”一针一线,既是文化也是未来如今全寨培育了60多家传统工艺企业时尚、实用的侗乡好物不仅销往全国,也走向世界侗族群众围坐一起吃长桌宴。杨代富 摄百味长桌盛宴天籁侗族大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热情好客的侗家人招待贵客的礼仪也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产业肇兴侗寨村民在侗年年货集市销售地方特产。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品尝美食、体验文化430多家酒店民宿餐饮店2000多村民吃上“旅游饭”乡村旅游,让侗乡与世界相连不仅聚集了人气也带来发展机遇肇兴侗寨侗族群众盛装参加侗年巡游。杨代富 摄时光荏苒传统农耕、民俗文化、民族建筑……侗家人的一个个生产生活缩影成为侗乡第一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名片记者:骆飞、蒋成、杨文斌视觉:金小茜、张树志新华社国内部、贵州分社联合出品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延续千年的侗族大歌,经岁月沉淀愈发年轻。侗族大歌与鼓楼、风雨桥并称为“侗族三大宝”。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把歌当作精神食粮。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侗族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侗族大歌是研究侗族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侗族大歌是国际音乐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侗族大歌为“宝莲盛开”等戏份成功配乐。统筹:杨云燕编导:邓驰旻记者:刘勤兵、杨焱彬、吴斯洋、陈嫱、张跃渊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年前的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方案,不断注入文明力量。 近日,“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主题展览在巴黎圆满落幕。三个多月时间里,来自中国的200多件(套)精美文物展示辉煌灿烂的盛唐气象,在法国掀起“中国文化热潮”。习近平主席在展览的序言中写道:“我们要从历史文化中探寻启迪,深化人文领域交流互鉴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在不同场合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彰显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智慧与远见。 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深刻阐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新时代的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在中国-中亚峰会,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加强文明对话;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提出愿同阿方包容互鉴,把中阿关系建设成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开展“文明互鉴伙伴行动”,携手推进现代化;在喀山金砖峰会,提出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中国不断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从“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到“良渚论坛”,再到世界古典学大会,中国与世界共同探索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举办“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文明“双向奔赴”,为共同发展繁荣注入文明力量。 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不久前,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专题网站英文版正式上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积极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十多年来,从建立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城市六大联盟到举办精彩纷呈的文化年;从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到举办全球南方国家智库论坛;从邀请外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到240小时过境免签,便利人员往来……中国持续推动青年、智库、政党、媒体对话交流,架起一座座友谊和理解之桥。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携手各方绘就出一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画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的“头号任务”。 如何加快补上消费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提振消费的重要论述,共同创建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好环境。 统筹:李琳杨格 策划:林涛 设计:曹雅琴 校对:赖玉清
【本期导读】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为这个中国“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从紫金山实验室的6G突破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升级,从长三角协同创新到永联村的共富实践,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上已成为世界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与民生福祉提升。监制:蒋丽丽、戴爽、金近策划:张倩楠文案:娄珂馨外联:黄蓉视觉:陈佳杰校对:位树理、任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