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新华图讯丨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23日下午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等在机场和乌鲁木齐市区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等同机抵达。文字:张晓松 朱基钗摄影:谢环驰 燕雁 姚大伟 辛悦卫编辑:赖向东 王诺 毕晓洋 李琰 虞东升 张曼怡

2025-09-23 19:49:03
新闻图片
人民领袖|葡萄架下的交谈

“玩得都挺开心吧?”“开心。”“都爱吃什么?”“葡萄。”这段对话,发生于2022年7月14日。那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亲切交谈。不远处,郁郁葱葱的绿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阳光穿过葡萄架,洒下斑驳的光影,妆点着葡萄沟人的甜蜜生活。“多么富饶的一个地方,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总书记风趣地对大家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但有掉葡萄的事。”彼时,葡萄沟的旅游收入已占当地农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陪同考察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那天在葡萄架下,“总书记最关心特色产业、文旅融合是不是成为了富民产业”。总书记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几年前,同样在新疆的葡萄架下,也发生过与此类似一幕。那是2009年6月17日,在时任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家的庭院里,习近平盘腿坐在葡萄架下的板床上,和各族群众一起畅想达西村的未来。他为这个饱受盐碱地之苦的村庄“把脉开方”,提出发动群众从事二三产业的致富经。2014年春天,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再次到新疆考察时,特别提到了达西村——“记得2009年到巴州,有个村党支部书记叫沙吾尔·芒力克。他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也是在这一年,总书记给达西村村民回了一封信——“5年前,我到你们达西村,同乡亲们交谈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惦记着大家。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收到信后,达西村村民很感动:“咱们国家那么大,总书记那么忙,但还是像对待亲人一样给我们回了信。”他们聚在总书记到过的那个葡萄架下,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达西村新貌。两次“葡萄架下的交谈”,相隔十余年,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惦念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600多万天山儿女。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到过新疆,后来又多次踏上这片热土。总书记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要求“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谋长远之策,他语重心长提醒,“在新疆不能简单就发展谈发展,而是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行固本之举,他给出清晰路径,“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一次次举旗定向,为新疆发展领航——2014年,在维吾尔族乡亲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总书记同村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他说:“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2022年,在距离葡萄沟十多公里远的新城西门村,总书记走进一家农产品加工厂。他鼓励祖祖辈辈以种植葡萄为生的村民们:“要面向未来谋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增进团结、凝聚人心。”也是在这一年,总书记接见了援疆干部代表。他动情回忆在地方工作时“福建对口昌吉,浙江对口和田”的往事,鼓励大家在新疆扎扎实实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贡献”。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市城区一角。几次新疆之行,每到一地,每开一会,总书记都要问发展,谈改革,说民生。期待着总书记再来家里做客的阿卜都克尤木·肉孜说:“这些年,党的好政策就像甜蜜的葡萄,一串接一串。”2022年到新疆,“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天的新疆,平均每天创造GDP超过50亿元,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75%以上的财政支出被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富民兴疆谱新篇。总书记动情的话语,2600多万天山儿女牢记心间:“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过去脱贫攻坚奔小康是这样,我们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这样。”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蔡纯琳视 觉丨颜妮校 对丨孙洁 孟利铮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5-09-23 19:49:02
新闻图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谱写繁荣发展新篇章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工作在错综复杂中守正创新、在矛盾风险中胜利前进,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正呈现在世人面前。七十载砥砺奋进!七十载沧桑巨变!曾经满眼戈壁沙漠的新疆,如今已经成为西部大粮仓,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曾经电力短缺的新疆,如今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外送基地,全国22个省份用上了新疆电。曾经身处开放末梢的新疆,如今一半以上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境,架起联通亚欧的“黄金通道”。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新疆,到处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何把新疆建设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亲临新疆考察、两次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提出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系新疆,调研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2014年春天,总书记第一次深入新疆考察,就来到南疆深度贫困的阿亚格曼干村。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家里收入、孩子教育、老人看病,点滴小事都是总书记的牵挂。在总书记亲切关怀下,这些年村里发展起了瓜果、花卉等特色产业,乡亲们不仅摆脱了贫困,今年村集体收入还有望突破300万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的新疆,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七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基本实现了城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稳定就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远程诊疗覆盖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位于喀什地区的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在现代化校园里迎来了新学期。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细致地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长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十多年来,师生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新疆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书写出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发展奇迹。如今的新疆,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4年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全国第一,千亿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拔地而起,30多个AI数据中心正同步建设。一幅产业兴、动能新、活力旺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新疆徐徐展开。如今的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3046公里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实现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高分卫星记录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柯柯牙,从“不毛之地”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变迁。茫茫黄沙间,不仅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还种出了苹果、红枣、核桃、杏子,创造出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如今的新疆,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2022年起,新疆进出口额连续三年跨越千亿元台阶、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1955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仅12.31亿元,2017年达到1万亿元,2024年突破2万亿元。从十多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62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仅仅7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600多万新疆各族儿女心相通、志相同、力相聚,奋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的新疆篇章!

2025-09-23 19:49:00
新闻图片
微视频|习近平的乡土情

这些年,人们常常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田埂上一句句话语,一次次握手,让亿万农民感到格外温暖。统筹:韩珅、王志斌编导:陈晓宇配音:王帅龙包装:单怡颖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09-23 19:48:59
新闻图片
学习新语|“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做好新疆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作出生动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方向。统筹:潘莹 王菲 王浩程设计:马发展

2025-09-23 19:48:57
新闻图片
幸会中国 | 荒漠变林海,三北工程绘出生态奇迹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些地方,藏着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动人的相遇。纪录片《幸会中国》走访全国12个生态样本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真实而温柔的故事。这一站,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三北防护林。这里曾风沙肆虐,如今却正在悄然变绿。从种下一棵树,到守住一片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深耕数十载,一棵棵耐风沙的树木接力成长,筑起了护佑北疆的“绿色长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三北”工程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山河有根、江湖有声、大地有生机。这一场与沙为邻的持久战,不仅仅是中国绿色奇迹,也是世界生态治理的典范。《幸会中国》,记录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责任编辑:李朋辉】

2025-09-22 22:18:45
新闻图片
拾光纪·“三农”工作在习近平心里分量满满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一支视频看“三农”工作在习近平心里满满的分量。责任编辑:安博文

2025-09-22 22:18:45
新闻图片
任仲平文章解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铭记历史的重要日子,必是历史铭记的重要时刻。天安门城楼见证,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宣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从“不可逆转”到“势不可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大势所趋,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所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文链接: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责任编辑:温腾

2025-09-22 22:18:45
新闻图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万里长江,奔腾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支撑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每天,碧波荡漾的长江之上,船行如织,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穿梭江面,成为流动的“绿色风景线”。2021年到2024年,沿江省市船舶已累计使用岸电4.5亿千瓦时,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设定的目标。  每天,都有满载“重庆造”汽摩产品、笔记本电脑以及发电机组等货物的货船,从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果园港起航。它们沿长江顺流而下,抵达上海洋山港,扬帆出海,通达全球。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历史性突破40亿吨,稳居全球内河首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宏伟目标的引领,让这条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正迸发出蓬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长江,作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四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谋划了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的新战略使命,要求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为母亲河筑牢法治屏障;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腾退岸线焕发新生机;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干流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江豚逐浪、鱼跃鸟飞的生态图景频频出现,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成为守护长江的“生态卫士”。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出强劲动能。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整体布局,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平台沿江集聚,越来越多内陆港口升级为“世界中转站”。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真正成长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成渝、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新兴产业进一步集聚壮大,推动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38家,占全国的57.7%,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96家。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一半,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面向未来,按照规划,到2035年,长江经济带将全面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伴着这条母亲河,行进在更加宽广稳健的高质量发展航道上!

2025-09-21 20:19:33
新闻图片
学习手记 | 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

查看详情9月21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和平日。“和平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的贺信中道出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期盼。然而,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战火在一些地区燃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人道主义危机不时爆发……“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即刻行动,建设和平世界”——联合国确定的2025年国际和平日主题,既是对动荡不安国际形势的回应,也是对全球维护和平共同行动的呼唤。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为和平而来》为题,深情讲述了执行维和任务时不幸殉职的中国女警察和志虹的故事:“她曾经写道:‘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国对和平的承诺。”从历史烽火中走来的中国,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不易。因此,中国以行动守护安宁,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包容消弭分歧。和平发展这条路,中国不止于言,更践于行;不止于一时,更行稳而致远。“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生动的比喻,道出和平的弥足珍贵。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强调和平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深入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2022年,面对深刻变革的全球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致贺信时,进一步阐释当年4月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今年9月初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一个个中国倡议、中国方案,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作出努力,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的大国,也是和平与安全纪录最好的大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5年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应对国际热点和地区冲突中,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6次提及“和平”,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庄严宣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天下情怀的东方大国的深沉梦想。策划:张晓松主编:杨依军主笔:袁睿、陆君钰视觉:郝晓静、包昱涵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2025-09-21 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