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时政微观察丨生活像花儿一样美

云南丽江古城区,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里,花开正艳。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当地村民告诉总书记,在这里工作,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旺季可达7000多元,“种花这个工作干得特别开心”。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这个事业搞得很兴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鲜花是云南一张亮丽的名片。中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这里。2024年,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206亿枝。△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考察。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种植着48种玫瑰鲜切花、18种彩色马蹄莲,是全国最大的温室彩色马蹄莲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厅察看玫瑰、马蹄莲鲜切花品种展示,听取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在玫瑰花种植区,了解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等;还来到玫瑰花分级包装生产线,察看筛选、分级到包装、发货的全流程,对鲜切花通过物流及时外销表示肯定。科技的加持让产业园的发展既有“含金量”又有“含新量”。集花卉种植、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立体销售等于一体,园区还积极拓展玫瑰精油、香料香薰、鲜花食品等加工线,产品销往北上广等城市及日本、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兴旺的“鲜花经济”,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花卉产业成为全国多地的致富产业。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调研时,多次考察乡亲们的致富花,指引如何更好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2021年5月,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月季博览园,听取当地月季产业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情况介绍。他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向花农了解玫瑰种植管理技术。2013年的春天,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总书记肯定产业园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强调“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同年11月,总书记来到山东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详细了解当地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阵阵花香里,藏着致富的密码。声声叮嘱里,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深情关切。△近日,工作人员在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包装鲜花。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出部署,要求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在这次云贵之行中,总书记指出,贵州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云南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从肯定“小木耳”“小黄花”蕴含的“致富经”,到此次黔滇行强调“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在打好特色牌的致富路上,越来越多的“幸福产业”发展壮大,绘就一幅幅“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美好图景。《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时政微观察丨云贵之行,总书记强调这个“融合”时政微观察丨歌声唱深情时政微观察丨火塘边的暖心话时政微观察丨弄潮儿向涛头立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监制丨马丽君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执笔丨张亚楠编辑丨江雨航 程昱 闫格©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2025-03-24 21:25:01
新闻图片
微视频:跟随总书记听千年侗族大歌感受文化传承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这里有着婉转千年的侗族大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承载记忆的木构鼓楼,民族文化传统生生不息。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2025-03-24 21:25:00
新闻图片
一习话丨“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昆明考察调研。在丽江古城,总书记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互动,点赞丽江的美丽风光、特色文化,鼓励大家“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热情邀请总书记“来喝杯咖啡”的餐饮店主刘永乐是位来自湖南的“新丽江人”,在当地经营富有云南特色的腊排骨火锅和云南咖啡伴手礼。已是“云南代表性农产品”的小粒咖啡不仅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更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风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超120万亩,年产量超14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并出口至荷兰、德国、美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天欢迎总书记的人群中,48岁的杨泽民是土生土长的纳西古乐演奏者。在他看来,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至今有48个民族共同生活于此,而且愈加和谐包容,这本身就是最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去年,丽江共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2.23亿元,民宿、旅居、旅拍、乡村旅游等多业态正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总书记的谆谆叮嘱,为各地文旅发展指明方向,也是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走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最美的风景就在这条路上。监制:张军 于锋统筹:伍刚 王薇策划:姜葳记者:魏文青视频:王综鹤

2025-03-24 21:25:00
新闻图片
跟着总书记,走进古城老街

责任编辑:王萍萍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一见·抓作风,总书记为什么从这里破题

标刻时代的,总有一些直抵人心、掷地有声的语汇。“八项规定改变中国”,12多年前的徙木立信之举,抑浊扬清、积微成著,一石激起千层浪。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仲春时节,百草滋荣。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强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在云南调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总书记亲自谋划确定主题,从三个维度观察此次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历史往往在回望时,才能更显深意。“第一步”的魄力——2012年12月7日下午,广东深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所在的车队汇入车流,与公交、出租车、私家车并行,按照交通信号灯的指令行进。不腾道、不封路、不铺红毯,与群众直接接触、亲切交流……今时今日回望这一幕,中国风气之变的源动力自此蕴聚:就在考察的3天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没有疑问。党的十八大前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领导干部吃喝成风。出了多少规定,也没有管住,“不少人因此失去了信心”。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有群众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一些党员干部不以为然,想着“风头不久就会过”。“能不能打消干部群众的这个疑问,关键看我们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从极高的政治站位认识作风问题:“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党情、切实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活,“小切口、大成效”。“硬杠杠”的韧劲——一些不良作风就像韭菜,割一茬长一茬。作风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为作风建设立规矩,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都研究同样的议题,并进一步深化细化,传递出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430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连续137个月公布月报数据。剑指“舌尖上的腐败”“月饼里的奢靡”“车轮上的铺张”,整饬作风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云贵之行,总书记都提到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由风到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节到大错”的过程。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日拱一卒、积健为雄,方能斩断“前腐后继”的代际传递。“大气候”的浸润——在河北阜平住16平方米的房间,在福建古田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在陕北梁家河自掏腰包为乡亲买年货;出国访问,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团饭店入住天数,能省则省,不要浪费,住地不要豪华……“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要带头”“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一言一行,诠释着决心与恒心。党风与民风,其间的作用机理总书记深刻洞见:“领导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社会风气就不可能好”“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就是风气传导的生动一例:会场不摆鲜花果盘,驻地不铺迎宾地毯,沿途未见标语横幅。代表委员普遍反映会风“一年比一年好”。再看社风民风“大气候”,从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到生活方式向绿而行,从新型政商关系加速构建到社会信用体系日趋成熟,日就月将照见“党风正则民风淳”。中央八项规定具有影响全局的溢出效应,既是党的作风建设金名片、全面从严治党先手棋,也是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关键之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中央八项规定,还将深刻改变中国、映照时代。策划:杜尚泽撰文:杨昕宸海报:王小周编辑:仰婉晨校检:吴玥责任编辑:仰婉晨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热解读·见微|总书记点赞的云南咖啡缘何“咖位”十足?

热解读·见微|总书记点赞的云南咖啡缘何“咖位”十足?央视网2025年03月21日 22:26时政热点尽在其中热解读近日,在云南省丽江古城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遇到了沿途游客热情邀请他喝咖啡。这温馨的一幕被总台记者镜头记录了下来。总书记笑着问:“小粒咖啡吗?”游客回应:“小粒咖啡,云南的小粒咖啡。”总书记夸赞道:“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播放视频画中画总书记与游客的交流内容,缘于中国咖啡产业已成为全球“新秀”的现实。自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种子引进云南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咖啡市场之一,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咖啡生产国。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在2010年至2022年间增长了3倍。2023年,我国开业的咖啡店数量同比增长5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品牌咖啡店最多的国家。气候是咖啡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耐热不耐寒,需要温暖的环境和充足的光照,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此外,种植咖啡树的海拔越高,收获的咖啡生豆就会越紧实,烘焙后越能产生好风味。正因如此,云南种植的咖啡就独具自然地理优势。一方面,云南省与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地哥伦比亚同处世界咖啡黄金种植带上;另一方面,云南省高山纵横,地热资源丰富,火山岩分布广泛,火山土壤中富含的镁、磷、钾、钙和锌等矿物质赋予了云南咖啡更优的质感。目前,作为我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2023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139.29万亩,产量10.87万吨。此次游客热情邀请总书记品尝的小粒咖啡就是云南咖啡主产品种——阿拉比卡(Arabica),即小粒种咖啡。就风味而言,云南小粒咖啡别具一格,“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相较进口咖啡豆,咖啡爱好者认为小粒咖啡更“干净柔和”。早在1958年,云南小粒咖啡就在伦敦市场被评为一等品。199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42届尤里卡博览会咖啡生豆评比大赛上,云南小粒咖啡获评尤里卡金奖。就性价比而言,云南小粒咖啡更具优势。2025年1月,国际咖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咖啡价格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75.8%,这给下游厂商带来明显成本压力。与产自哥伦比亚、巴西等产地的咖啡豆相比,云南小粒咖啡相对便宜、品质稳定,不仅成为多家国际知名咖啡品牌的主要原料之一,更被国际咖啡组织赞誉为“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就政策而言,云南政府对于咖啡产业大力扶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咖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发展咖啡现代种植业、提升咖啡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等七个方面对加快推进全省咖啡产业做大做强作出细致部署,并围绕强化产业基金引导、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等五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此外,云南咖啡“走出去”在物流方面占据区位优势。云南省向南连接东盟,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北通达中亚和欧洲。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政策叠加优势,以及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陆路贸易网络,云南小粒咖啡得以持续快速摆上“世界货架”。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省出口咖啡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主要出口至荷兰、德国、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货值均居全国第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全球咖啡版图中,云南咖啡在国际咖啡豆供应体系中的占比仍不足2%。由于以出口生豆为主、产业附加值低,云南咖啡一度面临“卖一斤咖啡豆的钱买不起一杯咖啡”的发展困境。对此,补齐产业链短板,走精品化、深加工之路才是破题之道。为摆脱低端产业链和原料供应者的身份,云南咖啡积极转型,走精品化路线。近年来,云南在咖啡品种选育、种植管护和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持续提升。育良种。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出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实现小粒咖啡品种“中国育”。精技艺。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低成本冷萃冻干咖啡加工技术,云南省实现全加工工艺、装备及配套技术知识产权系列化,装备制造自主化,产品还原度达95%以上。扩链条。云南省现已建成中试试验线1条、产业化生产线3条,有力推动了云南咖啡精深加工的精品化发展。…………云南咖啡在全球的“咖位”日益稳固,与景迈山的古树春茶、茶马古道的千年回响一样,成为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鲁杨视 觉丨陈腾校 对丨蔡纯琳 刘禛 毛长志 任佳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Alt + K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总书记黔滇行|记者手记:多彩大地风采无限

查看详情巍峨圣洁的雪山,激荡奔腾的江河,静谧清澈的湖泊……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在高空俯瞰如百褶裙般的大美图景。“多彩贵州”“彩云之南”,绚丽斑斓的土地,曾因久困于贫穷而暗淡,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大山般横亘。新时代脱贫攻坚史诗般的壮阔行进,终使春风染山乡,一跃跨千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贵大地考察,四天时间,辗转两省四个市州,看多彩大地春潮涌荡、风采无限。风采之新,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3月17日下午,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一阵细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山林翠如碧,梯田泛金波,盛开的油菜花连绵成海。淳朴而热情的侗家人,用最隆重的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的到来。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春天到,春意浓。千山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歌名叫《布谷催春》,跨越千年的天籁,吹响了侗乡新春的号角。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蝉鸣秋、以风鸣冬,四季轮转,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唱着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歌谣,过上日新月异的生活。青山绿水、传统农耕、民俗风情,“侗乡第一寨”藏在深山,游人纷至沓来。2024年这里累计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侗家人以田地、山河为舞台,铺展开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图卷。踏歌之,舞蹈之,畅言之。村寨主路上,重檐宝塔式的信团鼓楼内,一场火塘边的座谈会,暖意融融。“大家都说说,咱们聊聊家常。”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畅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木横梁上刻着“众志成城”,红红的火苗映红了乡亲们的脸:驻村书记、民宿店主、侗族大歌表演队队长、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讲述着村寨里的变化,兴高采烈。幸福的诉说里,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一束光芒都耀人眼目。“你们都讲得很好。从你们的讲述、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总书记听了十分欣慰,“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开村寨时,乡亲们纷纷围拢过来,簇拥着总书记。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深情的《侗歌声声唱给党》,情不自禁地唱起,现场越来越多人都跟着唱了起来。大家依依不舍,一边唱一边用手打着拍子,歌声掌声像波浪一样从鼓楼涌向整个村寨。总书记频频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此情此景,令人动容。风采之新,在欣欣向荣的发展里。3月19日,云南丽江,恰逢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天地之间点染成大美水墨。春雪白如银,山花红胜火。玉龙雪山脚下,一座座智能温室大棚连绵成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入得花的海洋,满目花的精彩。展厅里,“淡妆”“团甜”“雪山”“赤子之心”“红船”……上百种鲜切花争奇斗艳。2024年,云南鲜切花产量206亿枝,相当于可以给全球每人发放2.5枝,中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这里。温室大棚里,花朵含苞待放,人面花面相映,纳西儿女正在枝叶间培育美丽。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花卉工人和月华正抱着一捧刚摘下的花,她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离家很近,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旺季时能达到7000多元。”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这个事业搞得很兴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鲜花产业,是“七彩云南”特色产业体系中的鲜明代表。地表空间的折叠,造就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形成灿烂的“植物花园”。“立体的云南”,14个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链条产值突破2.7万亿元。“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寄予厚望。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也是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区位、人文,这片多彩的土地,得天独厚、潜力无限。风采之新,在古韵日新的脉动里。金沙江古称丽江,丽江古城因地处金沙江的江湾而得名。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此大转弯,昂首而前,留下“长江第一湾”的壮美弧线。800多年的古城,聆听过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铜铃,留下了商旅往来的足迹。先民于此不改水道,因势筑房,山城之姿兼具水乡之貌,天人合一的智慧穿越岁月,写满了深深街巷。走过小石桥,沿着石板路,习近平总书记看民居古朴、商铺林立、游客云集,感受古城的厚重沉淀和热闹繁华。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地处交通要冲,“高原明珠”璀璨溢彩,流传下“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还有“天雨流芳”的崇文重教传统。木府门口,一座名为“情谊”的雕塑,定格一段民族交往的佳话:江苏江阴人徐霞客当年远游西南,为寻长江之源,溯流来到丽江,与木氏土司结下深情厚谊。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血脉,贯通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在丽江古城,有感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根深叶茂,源浚流长。56个民族,共同书写辉煌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星空,每一颗星都熠熠夺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在云南,总书记参观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在贵州,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总书记感叹“侗族文化是很丰厚的”。丰厚的文化滋养,丰沛的力量源泉。历史上,这片土地山大沟深,关山难越。如今,高速高铁在云贵高原飞针走线,天堑变通途。从“地无三尺平”迈向“桥梁博物馆”,钢铁巨桥与峡谷风光交相辉映,织就一幅震撼人心的现代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实践,将原本闭塞的山区推到了开放发展的前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西南莽莽群山,见证着我们党来时的筚路蓝缕、难时的拳拳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抚今追昔、瞻望未来:“从通道转兵到黎平会议,从猴场会议到遵义会议,这是一条红军的生路,一条共产党的生路,这个火种保留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要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雪峰初霁,苍山如海,风光无限。(记者:朱基钗、张研)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即将开播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制作的十四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将于2025年3月24日晚19:45档在总台财经频道播出。这是首部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电视专题片。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点专题,节目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深入解读蕴含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和科学思想方法,系统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伟力。节目创新演播室节目模式,特邀我国经济领域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作为讲读嘉宾,设置“时代之问”“思路讲习”“思想伟力”“学思践悟”四个版块,结合100多个基层实践案例与40多位案例观察员的解读,生动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地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解决问题、开展工作,切实把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实践。节目将在央视网、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财经同步播出。责任编辑:孟浩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联播+|从云贵行一寨一城看文旅融合

联播+2025年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贵州、云南,开启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此次跨省考察,总书记走进一寨一城,都提到了一个命题——文旅融合。在贵州,总书记来到位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的“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在同当地干部群众围坐火塘边交流时,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彩云之南,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古城默默伫立了八百余年。在这里,总书记指出:“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文旅融合发展,既是时代课题,也是发展任务。2018年被称为文旅融合元年。这一年,以文化和旅游部以及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挂牌组建为标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翻开了崭新一页。这次部门重组也被形象地称为“诗和远方的牵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短短八个字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此后,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日益增多。文旅相互赋能、相互促进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以文塑旅 深挖地域文化底蕴2024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景区游人如织。文化是提升旅游品质的核心要素。当前,一个文化IP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屡见不鲜。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化主题、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各地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塑造个性化服务的重要路径。从承载着人们对“大唐盛世”无限遐想的大唐不夜城,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再到赴一场“长桌宴”、喝一次“高山流水”酒的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人文资源、浸润着历史文化气韵的地方,总能够吸引游客慕名前往。文化要素正在全面融入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从文化主题酒店、民宿到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再到地域美食、旅游演艺,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各种可参与、可体验的鲜活形式。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构建的,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吸引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旅游也“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以旅彰文 反哺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许多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2025年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总书记此次考察的肇兴侗寨,通过发展旅游业,使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游客在游览侗寨时,能够亲身体验侗族大歌的演唱魅力,领略侗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从而加深对侗族文化的感知和欣赏。作为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内分布着七个社区。其中身着“披星戴月”羊皮披肩的纳西族居民,可谓是古城内的独特“风景”。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纳西族居民收入,也有力反哺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放眼全国,传统非遗技艺与旅游碰撞出无限“活力”:技艺传承人更多了,展示舞台更大了;文化遗产与旅游碰撞出绚烂“火花”:遗址保护得更好了,文化内涵传播得更远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地区对地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独特性;有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地域文化。此次云贵行,总书记要求:“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持续健康”正是未来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目前,在消费升级和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旅融合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要将文化底蕴、旅游体验、人文情怀紧密交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创新的思维、更可持续的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定能让“诗与远方”在山水间共舞。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孟利铮校 对丨蔡纯琳 鲁杨 宋春燕 李英卓 毛长志 任佳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Alt + K

2025-03-23 20:55:21
新闻图片
时政微观察丨云贵之行,总书记强调这个“融合”

几天前的一场春雪,给丽江古城带来了别样景致。各地游客徜徉古城,心中的“诗与远方”更添韵味。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前在贵州考察时,总书记也重点关注了当地的文旅融合情况,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在寨门口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对于文化与经济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思考。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课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次云贵之行,总书记结合当地实际作出指导——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总书记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总书记叮嘱,“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要传承好弘扬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的光彩。”在云南丽江古城,总书记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与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他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与居民、游客互动交流。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去年5月,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旅游业“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定位。在地方考察中,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云南、贵州,有着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禀赋。“旅居云南”“多彩贵州”等品牌,正持续释放对游客的吸引力。去年旅居云南的人数达到389万,平均旅居的天数是80天。将近400万人80天的旅居消费,保守估计有四五百亿,有力带动了地方的消费。2024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0.4%、13.3%。“村超”“村BA”等持续火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动能。近年来,肇兴侗寨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等,带动村民就业创业,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2025年3月14日,2025年贵州“村超”40强交叉赛在榕江“村超”足球场举行,演员在比赛间隙表演侗族大歌。从云贵看全国——2024年,我国文旅业延续了火热发展的势头。文化方面,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万亿元,同比增长6%。旅游方面,去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旅融合之路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越发宽广,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时政微观察丨歌声唱深情时政微观察丨火塘边的暖心话时政微观察丨弄潮儿向涛头立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监制丨马丽君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执笔丨张亚楠编辑丨江雨航 杨彩云 闫格©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责任编辑:张亚楠央视新闻我用心你放心

2025-03-23 20: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