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起点。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来到水稻田边,总书记仔细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他强调,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是总书记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开出的“良”方,对于推动我国形成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引领作用。△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小小一粒种,直接关系着“中国饭碗”。良种,不仅是确保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营养品质需求的重要一环。说到育种,不得不提到海南南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提出,要把它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一片热土、一份叮嘱、一群育种专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如今,每年因种植南繁成果——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约8000万人;南繁成果之一的国产抗虫棉占全国市场份额9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直接带动增产累计650亿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以一粒种子生动阐释科技兴农的道理。从强调“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到要求“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再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总书记为中国种业创新发展谋篇布局。△ 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观察种子样本。2023年,“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其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作为重点工作被单独列出。本次春耕备耕考察,除了“良种”外,总书记也提到了“良法”和“良机”。良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包括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等。良机,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包括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智能化农业科技装备等。在农耕作业中,“良法”和“良机”相互配合,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种粮大户匡天来就曾感慨:“现在种田不像以前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我们穿着皮鞋就能把田种了。”在黑龙江一家农服植保公司,无人机操作员顾嘉健赞叹:“多光谱成像就像人用医疗器械体检一样,精准成像。可以通过对地块苗情实时扫描,根据作物长势确定施肥方案,科学精准变量喷施叶面肥,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2024年3月18日,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掀起春耕生产热潮。图为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匡天来与顾嘉健这份感慨的背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劳动者依靠“良法”和“良机”解放双手,日子越过越轻松,土地回报率越来越丰厚的生动现实。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如果说良种、良法、良机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助力,那么良田必然是最大的基本盘。2023年7月,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省级党委和政府得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真正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良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肥沃的田地、优质的土壤条件不仅能保障作物健康生长,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如果没有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作用将无处施展,但如果四者深度融合、通力协作,则荒地也能变宝地。河北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这里曾是大片的盐碱荒地。近年来,当地通过培育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改良生产栽培技术,盐碱地逐步变身“大粮仓”。2023年5月,总书记来到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望着广袤的田野,总书记说:“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021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意味着我们要在选育和推广良种的同时,注重良法的应用和创新;在推广和使用良机的同时,加强良田的建设、修复和保护。一个“良”字,蕴含的是对科学、科技、科研运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度思考。新的一年,从南到北热火朝天的春耕生产在希望的田野上渐次推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用好“良”方,就能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向着农业强国大踏步迈进!总监制|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王敬东主 编|李璇编 辑|孙晓媛视 觉|张紫曦校 对|李珊珊 王卓婕宋春燕梁雅琴 毛长志 闫田田出 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和省长毛伟明陪同下,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历史文化街区、乡村等进行调研。 1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该校前身是创办于宋代的城南书院,近代以来培养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习近平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了解学院发展沿革和用好红色资源等情况。在学院大厅,习近平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随后,习近平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这是一家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德合资企业。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他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这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欢迎更多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发展。 19日,习近平到常德市考察调研。位于沅江江畔的常德河街历史悠久,曾毁于1943年的常德战役。近年来,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将此地打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当天上午,习近平来到常德河街,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习近平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习近平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习近平随后来到种粮大户戴宏家中,察看农机具和春耕物资准备,并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他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他勉励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群策群力,不断干出让农民群众认可的实绩。 离开时,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定会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和需求,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掌声在村庄久久回荡。 2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湖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习近平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湖南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习近平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习近平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3月20日上午,习近平在长沙亲切接见驻长沙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长沙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张又侠陪同接见。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考察了常德河街,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等情况。位于穿紫河东段的常德河街,历史上是繁荣兴盛的大码头。2016年,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建成以老常德时期河街为原型的常德河街,展示常德高腔、常德丝弦等常德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与习俗流转千年一脉相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古韵新生△穿紫河畔,大小河街曲乐悠扬。△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常德高腔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德高腔传承人彭玲演唱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常德丝弦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安乡潘氏艺术木雕传承人潘能辉在绘制手稿。△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较强、传承方式颇为传统的中国特色刺绣。2021年,桃源刺绣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常德桃花源,“擂茶习俗传承人”谢元正在制作擂茶。作为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擂茶流传至今已有千年。△游客用镜头记录下丰盛的擂茶“压桌菜”。2009年,擂茶习俗列入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农家院,八仙桌,欢笑声里擂茶飘香,千百年的传统在普通人的日子里接续传承。监制丨申勇 全宇虹策划丨马立飞 李晋摄影丨李晋制作丨陈括 张晶 谢薇婧 王海涵 李璐 佘祥龙统筹丨张晓鹏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湘江东岸、长沙古城以南,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坐落于此。学校现有城南书院、东方红和黄花三个校区,在校生2.2万余人,教职工近1600人。一座书院,绵延湖湘文脉;往来师生,名垂中华史册。 这是近日拍摄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长沙城南书院,由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在城南书院居家论道、著书立说、会友讲学前后共九个春秋。1167年,朱熹与张栻论学于城南、岳麓、石鼓书院,偕游南岳,史称“朱张会讲”。百余年来“明贤讲学,风教蔚然,得人颇盛”。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易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学校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书写湖湘大地的教育故事。从城南书院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如今这里已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师范教育的高地。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这所学校人才济济,是无数名师大家成长的摇篮——毛泽东同志曾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新中国成立后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这里是湖湘学子心向往之的理想学府,也是一代名师的讲学之所。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何叔衡等,名师大家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田汉、萧三、李达等都曾在此求学或工作。缘何古老学府在岁月长河中屹立不倒、人才辈出?其中离不开进步的教育理念和深远的育人智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千百年前,这所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启示着今天的我们。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培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强调三育并重、身心并完。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学思并进、知行互发,城南书院致力于为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倡导学生担当起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具有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撰写修身日记、参加课外运动会、关注世界教育思潮、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湖南一师向来提倡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三方面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德、智、体及实践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立志高远、谦逊明礼,“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句话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培养学生形成谦逊明礼、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方法论。起于风云激荡的湖南一师,发扬了城南书院培养传道济民经世人才的教育传统,砥砺了湖湘文化中开放进取、敢于创新的图强意识,契合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发展趋向。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立下救国之志,从此奔向革命前线。——揭示师范教育之于人才培养、教育事业之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百余年前,湖南一师的一则招生广告揭示出师范、教育、人才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影响了无数立志投身师范的学生。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建校百廿年来,湖南一师培养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全省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学校还致力于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近十余年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师群体“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新师范,新使命。历经千年风雨,“第一师范”金字招牌闪耀着时代光辉。记者:杨湛菲、谢樱视觉 | 编辑:郝晓静、贾伊宁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出品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第1视点》带你了解。总策划:袁炳忠策划:孙承斌、李拯宇出品:孙志平、陈俊制片:樊华、谭剑统筹:鞠晓燕、杨云燕、袁汝婷编导:王洪流视频记者:许杨、丁春雨、殷家捷、李林欣、吴瑶、程济安、戴斌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王晔、燕雁视觉:钱程、殷哲伦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先后考察了常德河街、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春耕备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 文字:张晓松 朱基钗 摄影:鞠鹏 谢环驰 王晔 燕雁 编辑:侯俊 毕晓洋 虞东升 徐亮 李琰 张曼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江西省委书记尹弘、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先后发言,就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上一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召开5年来,中部区域经济总体平稳,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明显改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同时要看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切实研究解决。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习近平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面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习近平指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民支持制度,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县(市、区)振兴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移风易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研究提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举措。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重点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事项落实落地。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激励干部大胆开拓、担当作为。李强在讲话中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努力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部地区要主动对接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优势、释放潜能,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整体联动,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丁薛祥在讲话中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李干杰、何立峰、吴政隆、穆虹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地方、有关企业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江南春日,平畴沃野。3月19日,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的瞬间—— 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后第一次地方考察中看春耕,体现了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一把米、一碗面,是千家万户的民生,也关系国家发展的底气。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在关键农时,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田间地头,察看粮食生产,倾听农民心声。种子、耕地、收成、收入……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国之大者”。这一张张照片记录的四季变化,见证了总书记对矢志不渝端牢中国饭碗的关切。 2020年7月22日,盛夏时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玉米长势。“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谈及此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正值玉米抽雄吐丝期,十来架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018年9月25日,金秋时节,稻浪滚滚,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正在收割的地块,拿着稻穗,同工作人员交谈,详细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3年11月10日,立冬刚过,燕赵大地,最低气温已在零摄氏度以下。在河北省涿州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中途下车,沿着田埂,走进刁窝镇的一片农田。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并说“墒情不错”。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 民以食为天。一枝一叶,点点滴滴,关系大国仓廪,也关系百姓的一日三餐。近些年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频繁,极端天气影响多地粮食生产,我们的“米袋子”始终稳得住,关键就是重农抓粮不放松。 “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贯穿在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策划:霍小光、陈俊 监制:张旭东、张晓松、鞠鹏 主笔:于文静、黄玥、谢奔 摄影记者:谢环驰、王晔 统筹:刘铮、朱基钗、吴晶晶、袁汝婷 视觉:李涛、贾伊宁 编辑: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源地之一。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第一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在同师生代表交流时,总书记感慨地说,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2020年9月,上一次到湖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也调研了思政课。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四年级教室,听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后,总书记感慨地说:“你们现在是一棵棵小树苗,将来有一天就会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总书记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穿越时光的课堂,满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期待。一个辩证法: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几年前调研南开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从目标原则到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立什么德?“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树什么人?“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统筹好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一门关键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思考擘画体现在一次次调研、一封封回信、一场场座谈中。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金课,总书记指明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春风化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逐渐配齐建强,综合师生比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如盐在水的思政金课不断涌现,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一群筑梦人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有此美誉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正所谓,国之兴,必贵师而重傅。这些年,总书记多次对“大先生”表达殷切期许:“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更有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何深意?几多期许!“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012年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培养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近17000人。十余年间,近2万名学子带着使命出发,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放眼全国,1891.78万名专任教师,托举起2.91亿名在校生的梦想。“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才。”大国良师,立德树人,筑梦未来。策划:张毅、杜尚泽撰文:吴丹、吴月海报:田兴洲、陈姝言编辑:贾雪校检:朱利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视觉:毕晓洋、虞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