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时政微纪录丨芙蓉国里尽朝晖——习近平总书记湖南之行纪实

2024年全国两会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省,开启了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调研。新,是这趟行程的一个重要关键词。3月18日到3月21日,历时4天,两地调研、两场会议,围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锚定“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新质生产力”等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全面部署,擘画了新的蓝图。从三湘大地,到中部热土,再放眼全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湖南之行,牵挂“国之大事”,胸怀“国之大者”,锚定真抓实干,激荡滚滚春潮。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制片人丨马立飞 郭晗光编导丨陈汉章 覃思记者丨彭柏闳 刘会民 范一鸣 凌枫 温盛强摄像丨李铮 张晓鹏 石伟明 马超 段德文 郭鸿 程铖 石丞航拍丨范凯 陈稼 姚鹏 温盛强 杨侃 郭琎解说丨康辉录音丨程爱华 孙洋 李磊制作丨汲洋 孙志伟 庞森统筹丨马亚阳 闫岭 张晓鹏 闫伸 李晋支持丨总台湖南总站

2024-03-23 09:45:05
新闻图片
微视频|总书记为中部崛起指明方向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部地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崛起。  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河南的盾构、山西的矿机、安徽的汽车、江西的航空……中部地区制造业打造众多亮丽“名片”,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放眼中部地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拔地而起。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部地区正实现绿色崛起。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中部地区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厚植民生福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33万元。  谋创新、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中部地区崛起正绘就美丽新画卷。  总策划:袁炳忠  策划:孙承斌、李拯宇  出品:孙志平  制片: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李俞辉、曹彦语  记者:杨琳、尚昆仑、丁春雨、程济安、史凯丽、余刚、潘志伟、龚联康、原勋、徐伟、金剑  报道员:麻明磊  配音:王帅龙  包装:韩彤(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4-03-23 09:45:03
新闻图片
习言道|行走在田间地头,习近平再论“中国人的饭碗”

  插秧机一天可作业三四十亩地;无人机植保作业,一人一天可以管200亩地……  3月19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在家迎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总书记对于农机具和春耕物资的关注,戴宏详细介绍了他家的“种粮装备”。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全国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就深入田间地头,话农桑、察实情,其背后有着大的现实背景。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人才几天时间没饿肚子?”“谁来养活中国?”习近平曾以此警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截至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就在本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再次定下“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年度目标。  不过,在不确定因素愈发复杂的当下,求解端牢饭碗的大国“粮”策,依然是丝毫不可懈怠的大课题。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地”和“技”是两个关键抓手。习近平多次强调,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地”是根本。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耕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习近平一再强调的重中之重。  此次湖南考察,习近平要求,确保春播面积,细化春季田间管理;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  “技”是出路。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还是在科技。保证粮食安全,领先的农业科技是最大的底气。  在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当然,有“地”有“技”,还要回答“谁来种地”的问题。  “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习近平道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徐洋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2024-03-23 09:45:03
新闻图片
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常德市考察调研。习近平来到常德河街,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习近平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多次出现在总书记国内考察的行程中。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景德镇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天津古文化街等地,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大象新闻带您一起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大象新闻记者 刘大彬 程琳 李娅)

2024-03-22 22:55:14
新闻图片
绘学习|为了喝上“放心水”,中国人有多拼?

天天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调研中,看水是常有的安排。总书记关心水资源、重视水安全,他说:“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文明因水而生。一部中国史同时也是一部治水兴水史。世界水日,让我们一起了解为了喝上“放心水”,中国人究竟有多拼?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策 划丨孟利铮编 辑丨孟利铮视 觉丨郝凤林校 对丨李珊珊 李丹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娄郝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4-03-22 22:55:14
新闻图片
说“闻”解字·中|“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

中,象形字,甲骨文“中”字表示旗杆插于栅栏正中央,本义为当中、中间。中部之“中”,说的是位置,也是分量。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围绕中部地区崛起主题召开座谈会,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如何发力?3分钟“说‘闻’解字”带你了解。策划:杜尚泽文案:徐行之统筹:孙苗苗制作:郑 琦 师 嫚设计:田兴洲来源:学习大国工作室(责编:王潇潇、邓志慧)

2024-03-22 22:55:14
新闻图片
第一观察 |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部署

  3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座谈会。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  从时间节点看,本次座谈会的召开,距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整20年,距离上一次座谈会召开5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总书记对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无论从历史、现在还是未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全局看,中部地区覆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一。2023年,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在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将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是中部地区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定位。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中部地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同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并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困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这既体现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方法论,也彰显了立足实际、与时俱进的战略考量。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从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到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再到两会后首次赴地方考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中部地区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人才优势明显,产学研融通创新条件良好。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部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坚持先立后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二)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对中部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中部地区虽地处内陆腹地,但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部地区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将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加快转化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优势,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约占全国30%;2023年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湖南考察时走进万亩农田,了解春耕备耕情况。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等提出具体要求,对中部地区在我国发展全局中更好守牢安全底线作出重要部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5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协同”二字,凸显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把握。  中部六省,分别位于黄河和长江沿线,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既要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也要进一步挖掘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在发展和保护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在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同时要求中部地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部地区向北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的中游关键地带。通过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融合联动,既能更好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创新资源,也能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同时,中部六省内部合作空间巨大,城镇化还有提升空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释放潜能,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将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去年以来,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书记聚焦区域发展战略,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彰显总书记着眼全国“一盘棋”,加强区域发展战略融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长远考量。  策划:霍小光、陈俊  监制:张旭东、张晓松、鞠鹏  主笔:安蓓、刘芳洲  统筹:刘铮、王绚、袁汝婷、朱基钗  视觉|编辑:唐兴、王秋韵  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责任编辑:张欣然】

2024-03-22 22:55:14
新闻图片
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行

春分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开启今年第二次国内考察。01:581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了解学院发展沿革和用好红色资源等情况,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随后,习近平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19日,习近平到常德市考察调研。在常德河街,习近平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 先后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种粮大户家中和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20日上午,习近平亲切接见驻长沙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长沙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当天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他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2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他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2024-03-22 10:15:13
新闻图片
图文故事|习近平主席这样关心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

爬长城、逛故宫、夜游鸟巢、在中国校园里与同龄人交朋友……连日来,24名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孩子们马不停蹄,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深入感知中国。  2024年3月18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的成员与中国中学生一起体验水墨画扇面绘制。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邀请,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3月17日抵达北京,开始为期11天的访华之旅。结束北京的行程后,他们还将前往十堰、广州和深圳等地参访。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此次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访华,正是这一交流项目的一部分。  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到访塔科马市并参观林肯中学,从此,这所学校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再次来到林肯中学。在这里,习近平主席观看了学生们的橄榄球训练课,同师生们亲切交流,还在学校礼堂欣赏了中美两国学生合唱的中英文歌曲。  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这是习近平在学校体育馆,同上橄榄球训练课的学生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那一次,习近平主席邀请这所学校100名学生到中国做客。第二年10月,118名林肯中学的师生,便应邀到访了福州、成都和北京等地。在许多孩子看来,那是“改变人生的一次旅行”。今年春节前夕,林肯中学师生向习近平主席、彭丽媛教授和全中国人民赠送新年贺卡。2月11日,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师生们回赠新春贺卡,致以农历龙年新春祝福,并表示欢迎大家多到中国走走看看,包括参加“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间的友谊添砖加瓦。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参访活动。习近平主席始终重视中美民间交流。还有这样一段佳话,也一直延续至今——1985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团到访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市,在那里结识了美国友人萨拉·兰蒂。多年来,习近平同兰蒂女士等马斯卡廷的老朋友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这是1985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美国考察时的照片。新华社发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后,兰蒂致信习近平主席,希望马斯卡廷高中也能参与其中。不久,兰蒂就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复信,表示欢迎马斯卡廷的学生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作为该项目第一批来华的美国中学生,马斯卡廷中学的20多名学生今年1月先后到北京、河北、上海等地交流访问。访问结束后,代表团学生特意致信习主席,讲述访华之行的喜悦心情,对邀请他们来华交流访问表示感谢。在给他们的复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1985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热情友好的美国人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相信通过这次交流访问,你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也会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2月27日,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举办庆祝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来自马斯卡廷中学的学生们在招待会上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们的复信。新华社记者 徐静 摄从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到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学生,再到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复信美国青少年和友好人士,表达了对加强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期许和勉励。去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民间往来更加活跃,一批交流项目蓬勃开展,友谊的种子在两国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今年1月3日至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青年学生代表团应邀到访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既探访文化历史古迹,也参观科技感十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威廉·西姆库表示:“我们同中国同龄人交流,无所不谈,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1月7日至13日,美国犹他州友好代表团应邀访华,卡斯卡德小学学生米丽娅姆·居布莱是代表团最年轻的一员。小姑娘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等地,体验了编钟、剪纸、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呼“我很喜欢中国,因为中国真的很酷!”“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深刻指明推动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的重要意义。“邀请5万名学生来到中国,其意义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想中国用这种方式真正展现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马斯卡廷中学初中部校长珍妮弗·李·弗里德利在今年初访华时这样表示。  2024年3月19日,首都体育学院,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的成员体验功夫扇。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得益于习近平主席2015年对学校的那次访问,更多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对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他们可以为更重要的事情贡献力量。”曾多次随团访华的林肯中学音乐老师琳·艾森豪尔这次再到中国,仍旧充满欣喜。(记者朱超、郝亚琳、马卓言)

2024-03-21 21:22:17
新闻图片
习语|“内在有激情,还要从容不迫”

习语|“内在有激情,还要从容不迫”“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习近平总书记分享当年的经历,讲述工作和生活的道理。今天是世界睡眠日,重温总书记这番话。

2024-03-21 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