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万物并秀,生机勃发。孩子们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几天前,“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向全国的小朋友们致以节日祝福。习近平总书记将童年视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曾在不同场合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从小就爱看博物馆;从小喜欢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传统文化著作;每天都要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写成读书笔记,交给父亲批阅;从小熟背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朽诗句……习近平总书记曾很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谈及小时候曾接受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明确“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回忆起幼时母亲买的小人书中“精忠报国”的故事,要求“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抓好“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事关长远,功在未来。“从娃娃抓起”,首先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今年5月在河南龙门石窟考察时,见到来看“课本里古迹”的孩子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殷殷寄语:“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发表专篇文章,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他深刻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聚焦共商教育大计的主题,再次强调“从娃娃抓起”。谈及近些年来在德育上取得的积极成效,总书记要求再接再厉:“从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理想。一方面,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一方面,“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必须密切关注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让教育渗进血液、透入灵魂。2015年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抓好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严和实的品德”;2016年在安徽金寨考察,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阐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一次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握人“成长、成熟、成才”的规律,关心关怀少年儿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娃娃抓起”,还须从小注重综合素质养成——修身立德、学习创造、健康身心、辛勤劳动、爱绿护绿、普法守法……凡此种种,皆是少年儿童事业的重要抓手、为中国未来“培土植绿”的战略必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牵挂在心,在多个场合明确要求——抓科学素养。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走进北京育英学校的科学实验课,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在科学教室同小学生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抓体魄健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交谈时表示,“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2019年,来到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孩子们正在小学操场上练习踢足球,望着一张张黝黑的小脸,总书记高兴地说,“体育运动要从娃娃抓起”。抓劳动意识、生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同少年儿童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倡“从小要积极参加劳动、植树造林,把绿色的种子种进心里,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热爱劳动”。言语间,充满对祖国的“小树苗”们全面发展的希冀。…… 2025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畔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从娃娃抓起,从小将正确理念植入心灵,恰如播下良种。十年前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恰逢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此次,致信祝贺第九次全国少代会召开,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赋予少年儿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的重要角色。深情寄语、谆谆嘱托,如春风似晨露,寄寓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期待,也照见了中华民族接续奋进的光明未来。策划:张晓松主编:朱基钗主笔:胡梦雪视觉:张惠慧、高松龄新华社国内部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无疑是最醒目的端午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引用屈原诗作激励全党不懈奋斗。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涵育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他身体力行作出了表率:在梁家河,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正定,跑遍全县所有村;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地区9个县;在浙江,用一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7个月就跑遍全市19个区县;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避寒暑、不辞辛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儿女心中,家与国是无论身在何方都割舍不掉的牵挂,是心中长明的灯塔。对家庭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追梦圆梦的力量源泉。策划:黄豁、樊华统筹:吴炜玲编导:何莉海报:杨震男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屈原诗作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勉励中华儿女奋然前行,激荡起跨越千年的共鸣。文案、制作:任一林 彭静文字来源:人民日报画面动效由AI工具辅助生成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命令,发布《军事科研奖励条例》,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要求,深刻总结军事科研奖励制度改革成果,对新形势下军事科研奖励工作进行系统规范,是开展军事科研奖励工作的基本法规依据。《条例》共8章42条,适应军事科研工作创新发展、向战为战的形势任务需要,鲜明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设置了军事特色鲜明、结构层级合理、评价标准科学、与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军事科研奖励体系;构建了职责明确、程序严密的组织管理模式;规范了奖励推荐、评审、授奖和异议处理等全流程工作;完善了作风纪律、问责处理、保密管理等有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适用情形。《条例》的发布施行,对有序开展军事科研奖励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增强军事科研创新活力,加快军事理论和国防科技创新步伐,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新时代强军事业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起回顾习近平与科技工作者的暖心瞬间。责任编辑:温腾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事业念兹在兹,对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一起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与期望。策划:黄豁、樊华统筹:李杰编导:董博涵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16年“六一”前夕大陈岛“垦三代”张婧怡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1956年新中国初立 百废待兴两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义无反顾奔赴远方:一支北上黑土地另一支则劈开东海风浪向着大陈岛的方向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持到底,绝不退缩!要把大陈岛建设成可爱的家乡!”五年时间 荒岛新生农作物年产量139万公斤牲畜7496头渔业捕捞量全县最高农、渔、牧、副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同时地方工业也顺势兴起发电厂、造船厂、水产加工厂……就这样 一座荒岛被青春和汗水浇灌成了东海上的“明珠”从小听垦荒故事长大的张婧怡是大陈岛的“垦三代”她的爷爷奶奶便是这座岛屿明珠的见证者与缔造者2006年 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大陈岛前来看望当年的垦荒老队员四年后 一封信跨越山海送到老垦荒队员们手中“哎呦,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张婧怡的奶奶戴婕媭回忆当时情景依然激动难抑“我们说习主席这么忙,怎么会给我们回信呢?”张婧怡的爷爷张其元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信中写道:“大陈岛正向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迈进。”2016年“六一”前夕张婧怡和同学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们作为垦荒队员的后代是不是也能给习爷爷写封信?他会不会也给我们回信?”带着稚嫩的崇敬与期盼他们将信投入了邮箱很快一封特别的回信 抵达大陈实验学校整个岛屿都为之沸腾信中字字千钧:“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正如你们所说,他们是最可敬的人。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王宗楣道出了所有垦荒队员的心声:“习总书记他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这是对大陈岛建设最大的鼓舞、肯定和推动!”大陈岛最高处建立着一个垦荒纪念碑“远远地船过来,都能看见这里是大陈岛。”张其元凝望着石碑心中激动不已“总书记这次回信后,大陈岛垦荒精神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作为垦荒队员觉得很骄傲、很自豪!”“垦荒精神,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大陈实验学校校长“垦二代”翁丽芬声音铿锵“它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是紧密相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一代代传承好,弘扬好!”六十余载风霜砥砺三代人热血不息从第一代垦荒者以血肉之躯唤醒荒岛到第二代坚守海岛建设家园再到第三代在回信的激励下立志成才“垦荒精神”这四个大字早已熔铸进大陈岛人的血脉生生不息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深切厚望:“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策划/制作:徐海涛 屈彦 周畅统筹:王浩程 李丽洋新华社出品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力潜心攻关。他们肩负创新重任、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科技工作者,亲切关怀,殷殷嘱托。他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科技工作者,对肩负科技强国重任的他们寄予厚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在科研院校、科技企业考察时,在与科技工作者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袁隆平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书记时常亲切地提起他们的名字,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大课题。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福建、安徽考察,两度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4年11月,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省里汇报时有句话,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这个形容的是过去有种现象,教学归教学,论文归论文,创新归创新。这种产学研脱节的情况必须改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清醒地分析形势,明确指出“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是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尤其是过去一年多来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寄语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今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亲自谋划。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总书记切中要害:“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总书记语重心长:“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总书记情真意切:“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北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总书记有感而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监制:梁昌杰策划:岳小乔撰文:仰婉晨海报:王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