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揭阳,注册
新闻图片
此行间·“双节”至,品读习近平的家国情怀

此行间·“双节”至,品读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今年国庆假期将遇中秋佳节,家国共团圆,共迎“中国节”。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深刻阐述国与家的关系。跟随一张创意海报,回顾总书记经典话语,感受他至深至厚的家国情怀。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10-01 20:22

2025-10-03 22:55:25
新闻图片
【追光的你】习言道|习近平曾以这句诗自勉

中新网10月3日电 题:习近平曾以这句诗自勉  20年前,2005年6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为两千余名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到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在福建工作17年多,一直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放在案头自勉。  福建福州是林则徐的家乡。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林则徐系列文物遗迹的保护和修复,号召“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林则徐的这句诗,他更是多次引用,熟稔于心。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但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个具体行动中。  从陕北黄土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这片土地和人民,用行动将“爱国”化作为国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陕西梁家河,他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河北正定,他骑着自行车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坦言“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在福建宁德,他几乎走遍所有乡镇,将“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深深刻在心中;  ……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不改的初心,更是不懈的笃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群多次谈到“爱国”,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2015年6月,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说,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2021年9月,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2025年4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寄语青年创新人才,“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  殷殷话语,承载着深深的期许。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成才报国、振兴中华,这份信念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李伊璐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2025-10-03 22:54:34
新闻图片
【追光的你】习言道|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2025-10-03 22:53:42
新闻图片
新华社评论员:只争朝夕兴伟业 永不懈怠向前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只争朝夕兴伟业 永不懈怠向前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新华社评论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望奋斗历程,总结辉煌成就,展望光明前景,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76载风雨兼程,76载山河巨变。新中国成立76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接续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濒临危亡走向伟大复兴,一路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也一路豪情满怀、凯歌高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奋斗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老一辈领导人和革命先烈开创的事业不断欣欣向荣。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路走来,从抗战烽火中的中流砥柱到领航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攻坚克难、拼搏奋进,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强的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今年以来,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发展的进程从未止步,奋斗的征程永无止境。“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规划蓄势谋篇,我们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贯彻好实施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不断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共同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5-10-03 22:52:54
新闻图片
将科技报国之志融入强国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将科技报国之志融入强国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新华社记者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殷殷期许、谆谆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天津大学的师生、校友,以及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们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要求,怀揣报国之志砥砺奋进,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金秋时节,天津大学校园内,历史感与时代感交相辉映,洋溢着热烈的氛围,涌动着青春的气息。“在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专门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令我们深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心潮澎湃,“天津大学因救国而生,为强国而建,自诞生之日起,血脉基因里就植入了‘兴学强国’的家国情怀。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擎‘兴学强国’的大旗,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近日,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130年来的办学历程和近年来的发展成绩,表达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的决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姚毅强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天津大学百卅芳华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学子的殷殷期盼。”姚毅强说,“不久前,我重走了学校‘西迁路线’,感悟了师生在抗日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的不屈精神。未来,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耕智能算法的研究创新,努力做科研报国的天大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加强理论研究,深化思政课建设发展,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更多勇于投身时代潮流、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青年人才。认真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天津大学校友李峰辉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在学校求学时的场景。“在校学习期间,学校的优良传统、优质的教学质量、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以明大德、立大志。”李峰辉说,“如今,我成立的公司的卫星数据已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服务于天气预报、航海、航空等多领域。我将不负总书记嘱托,继续发挥企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也对我们科研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明鉴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将科研重心精准锚定国家“双碳”目标,以坚实的科技支撑服务绿色发展,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爱国三问”新答卷。“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团队接续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吉林大学数学理论与应用教师团队带头人张然深有感触,“我们将继续秉承‘踏实真诚,坚韧担当’的科研精神,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奋力攻关,破解更多‘卡脖子’难题,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表示:“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新载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让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与地球合影图像。拍摄这张珍贵合影的机械臂监视相机镜头,正是由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光学成像团队研制的。“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我们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团队负责人徐之海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更加激励了我们以科技之翼探寻宇宙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继续在光学成像研究和宇宙探索上深耕细作,用图像为人类展现那些肉眼无法企及的地方,为科技报国、航天报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5-10-03 22:27:17
新闻图片
习近平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就中新建交35周年互致贺电

原标题:习近平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就中新建交35周年互致贺电李强同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互致贺电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5周年。习近平指出,中新互为友好近邻和重要合作伙伴。建交35年来,两国坚持互尊互信、合作共赢,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在推进各自现代化进程中携手前行,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新方以建交3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推进高水平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得到更大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尚达曼表示,2023年,新中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不断增添新特色,展现前瞻性。双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新领域合作,两国民众不断拉紧人文纽带。我坚信,新中两国将继续密切合作,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高度。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互致贺电。李强表示,中方愿同新方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高水平合作,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助力两国各自发展和本地区繁荣稳定。黄循财表示,多年来,新中关系持续深化,建立起高度互信。新方愿同中方不断拓展各领域合作,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体系。

2025-10-03 22:24:23
新闻图片
第一观察|总书记国庆招待会重要讲话饱含深意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重要讲话总结辉煌成就、凝聚奋进力量、展望光明前景,在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回首峥嵘岁月,倍增历史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6年来,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接续奋斗,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总书记凝练总结道:“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濒临危亡走向伟大复兴,一路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也一路豪情满怀、凯歌高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脚下的路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凝聚党心民心,扬我国威军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镌刻下浓重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这一国之大典,指出这“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奋斗力量”。纪念历史,是为了汲取教益,是为了更好前行。总书记重要讲话揭示蕴含其中的历史启示、精神力量,也发出夺取新胜利的豪迈宣言:我们要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老一辈领导人和革命先烈开创的事业不断欣欣向荣!展望光明前景,更加豪情满怀。就在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10月将召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在这样一个重要时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规划好实施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76载砥砺奋进,在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中,神州大地沧桑巨变。“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正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正要凝聚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去年的国庆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南岳衡山的一副对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前年国庆招待会,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认识尤为深刻、无比清醒、一以贯之。今年,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我们必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策划:张晓松主编:朱基钗、杨依军主笔:张研视觉:张爱芳、郝晓静新华社国内部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2025-10-02 21:15:53
新闻图片
学习进行时|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策划:王子晖设计:邓豪俣

2025-10-02 21:13:38
新闻图片
竖屏微视频|跟随总书记感悟天地英雄气

9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每逢烈士纪念日,总书记都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风雨无阻,行为世范。这些年来,总书记多次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革命烈士家属,考察参观革命纪念馆、抗战纪念地。敬献花篮、倾心交谈、庄严授勋……每一个动作,每一项安排,都是将历史铭记于心的躬身践行,都是对英雄前辈的崇高敬意。一次次抚今追昔,一番番真情流露,凝聚成荡气回肠的坚定信念:“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记者:王志斌、杨志刚、姬杨、黄培锋、张文嵘、周万鹏、赵小帅编导:王心彤、黄靖聪配音:王帅龙包装:单怡颖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10-02 21:13:38
新闻图片
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天津大学全体师生:你们好!来信收悉。值此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2025年9月30日

2025-10-02 12: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