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马来西亚。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与安瓦尔总理举行会谈,中马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提质升级达成新的重要共识——共同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马来西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也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马两国务实合作,“榴莲航班”不断往返,工业园区产销两旺,数字经济合作紧密、人文交流生机勃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项合作正在稳步有序向前推进。餐桌上的“甜蜜纽带”——两国民众的“榴莲友情”越走越近4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布特拉加亚总理官邸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中马双方交换双边合作文本。这是习近平同安瓦尔握手。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马来西亚鲜食榴莲一天之内就可以从果园运送到中国超市,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从一颗榴莲谈起中马贸易合作。2019年,中国开放马来西亚冷冻榴莲进口,当年榴莲首次超过车厘子,成为我国进口水果销冠。五年后,在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扩大进口范围,允许马来西亚鲜食榴莲输华。随着中马合作共建的繁荣发展,马来西亚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在毕设作品“榴莲忘返”里,马来西亚留学生区栢铨从中国年轻人爱吃的榴莲入手,用镜头带着观众体验果园的一天,讲述马来西亚故事。202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2120亿美元,比两国建交时增长近千倍,中国连续16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两国贸易的持续深化。如今,榴莲、山竹、菠萝蜜等马来西亚热带水果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喜爱,已成为中马之间一条“甜蜜纽带”。首款国产电动车——新能源产业合作展现双赢潜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北部的丹戎马林市,坐落着马来西亚知名汽车品牌宝腾的生产工厂。在工业和技术领域,中国车企吉利与马来西亚车企宝腾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由中国吉利汽车与宝腾汽车联合研发的e.MAS7车型,是马来西亚首款国产新能源汽车,现已成为马来西亚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之一。中马共同运营的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丹戎马林工厂一景。龚晓摄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是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的重点项目,旨在吸引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前来设厂,努力打造东盟市场的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供应中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经过中马共同努力,“数智港口”“绿色智慧电厂”“数智供应链”等项目正在不断落实。近年来,长城、比亚迪等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品牌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推出新能源车型,加大本地生产组装。由中国公司建设的数据中心在马来西亚拔地而起,助力当地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此外,从光伏融合项目成功投运,到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与马来西亚的通信网络服务合作,中马之间的科技与经济合作愈加紧密。中马教育合作的典范——相知相融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在与安瓦尔总理会谈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传承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2013年10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期间,见证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共建协议签署。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分校。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学楼全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供图(新华社发)作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先锋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在成为中马教育合作的典范。在人文交流方面,学校精准对接马来西亚发展需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互学互鉴、相知相融,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缔结友谊、携手进步。如今,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9100余名学生在此求学,有6300多名学生从该校毕业。正在攻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的马来西亚本地学生阿德里纳·哈斯努尔表示,在这所学校学习,最大感受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不同思想碰撞,“在这里,我获得了更大的个人成长空间”。政治互信、高层引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马两国正以更扎实的产业合作、更活跃的人文交流,实现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续写中马两国“切水不断”的深厚情谊。(责编:任佳晖、邓志慧)
暮春四月,八闽大地春意正浓。在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内,茶树吐露新芽,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这片浸润着茶香的土地,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小小茶叶,承载着总书记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殷殷期望。2025年4月13日,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茶农在生态茶园展示采茶。新华社发(邱汝泉摄)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便与茶“结缘”,下大力气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1988年,初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闻名中外的“茶乡”福安社口镇坦洋村调研,勉励当地“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坦洋工夫’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武夷山,他称赞“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是茶叶的大观园,大有文章可做”;在政和,他亲切鼓励东平镇茶农张步瑞“不要小看这一片叶子,既可以把外国的钱赚回来,又可以带富一方农户”;在闽山闽水间,习近平走访福建的许多重点茶区,为特色茶产业发展擘画蓝图。如今,福建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闽东白茶、福鼎白茶、宁德茉莉花茶等品牌声名远扬,一片片茶叶化作 “金叶子”,带动无数茶农走上致富路。在武夷山,茶文旅融合发展奏响新乐章。游客可以住进茶香四溢的民宿,品尝风味独特的茶宴,漫步曲径通幽的茶径,徜徉绿意盎然的茶园,选购精致典雅的茶礼,欣赏韵味十足的茶戏,古老的茶文化正以全新姿态焕发时代光彩。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茶叶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等福建特色制茶技艺位列其中。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旧茶厂改造后的“传韵小院”新中式茶馆。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摄“这些年来,武夷山通过活化利用、生产性保护,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引领武夷茶产业的标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表示,未来将继续深挖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共同提升。以茶为媒,以茶会友。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习近平向与会嘉宾赠送的国礼,正是一套富有福建文化特色的茶礼盒,传递出中国以茶为介、友好交流的诚意。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茶香飘古今、越万里,茶叶“与世界对话”,见证着“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实践。素材支持:林晓丽
联播+4月17日,在赴金边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媒体发表题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推动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的署名文章。在谋划拓展中柬两国更高质量互利合作时,习主席倡导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柬埔寨“五角战略”对接,深化“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建设。“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中柬两条“走廊”的建设正是中柬铁杆友谊的现实体现,是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之举。2016年,在元首外交的战略指引下,中柬两国领导人一致决定,中柬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2023年,双方开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中柬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倡议从政治、产能、农业、能源、安全、人文六大领域入手,着力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得到柬方积极回应。作为务实推进中柬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力点,共建“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更承载着柬埔寨对发展本国工业中心和农业中心的迫切期望。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的合作理念,依托两条“走廊”建设,为柬埔寨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带来新契机。“工业发展走廊”激活经济增长引擎以西哈努克省为中心,立足于多功能经济特区、物流枢纽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柬合作推动建设的“工业发展走廊”旨在吸引投资,促进制造业、技术和服务业稳定增长,增强柬埔寨的工业产能,创造就业机会并增加出口。“工业发展走廊”,如今已成为柬埔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当地时间2023年5月22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工业园。在这里,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西港特区),目前已累计吸引200多家国际企业和机构入驻,创造了3.2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柬埔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工业生产高地。如今,西港特区属地县有70%的家庭在特区内解决了工作问题,人均月收入300多美元。柬中友好协会主席艾桑奥表示:“柬埔寨的发展与中国的支持密不可分。”“柬埔寨民众切实感受到柬中合作带来的福祉。”2024年,柬埔寨批准414个来自国内外的投资项目。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占其总投资额的49.8%。在这些投资项目中,工业领域共394个项目,占总投资项目的95%。除了服装和鞋类等传统产业,中国企业也积极投资电子设备组装等新领域。一系列数据和发展趋势,深刻印证了中国“坚定支持柬埔寨维护战略自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诚意。柬埔寨首相洪玛奈盛赞:“中国是柬埔寨不可或缺的朋友、公认的第一大合作伙伴。”“鱼米走廊”夯实农业根基“鱼米走廊”,着力构建柬埔寨立体多元、复合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农业是柬埔寨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作为新阶段中柬农业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柬共建“鱼米走廊”有助于柬埔寨从传统的家庭农业转变为现代商业农业,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切实造福柬埔寨人民。援柬埔寨农业发展规划项目是中柬共建“鱼米走廊”的首个早期收获项目。不同于派遣专家开展技术援助的模式,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柬方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从全局谋划农业产业发展蓝图。当地时间2025年2月20日,柬埔寨金边郊区,一名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自2022年起,40余名中国专家奔赴柬埔寨,深入田间地头、河湖码头、沿海港口调研25个省(市)的各类农林渔业主体近5000人,行程2万余公里。项目组厘清了柬农业在产业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协助柬埔寨政府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历时16个月,项目组取得包括1个总体规划和7个优势产业规划成果,获柬方高度赞赏。“鱼米走廊”合作规划下的中柬农业合作,还积极推动柬优质农产品输华准入,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中柬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以来,中国百姓餐桌上出现了不少柬埔寨优质农产品。随着“鱼米走廊”建设持续推进,未来中国消费者还有机会品尝更加丰富的“柬埔寨味道”。从金边湖旁的稻浪滚滚,到西哈努克港的机器轰鸣,两条“走廊”建设不断探索中柬命运共同体多元化发展路径。诚如习主席所言,“重情重义是中柬命运共同体的鲜明特征”,“平等互利是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 制丨王敬东主 编丨李璇编 辑丨刘禛设 计丨颜妮校 对丨孙洁 孟利铮 李英卓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4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高棉时报》、《柬华日报》和柬埔寨“新鲜新闻”网站发表题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推动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的署名文章。在文中,习主席提到了很多“双向奔赴”的暖心场景:“派赴柬埔寨的中医医疗队让失聪女孩喊出人生第一句‘妈妈’,让长期靠轮椅出行的患者重新站立起来”;“越来越多柬埔寨朋友学习中文,感受古老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乘中柬自由贸易协定东风,香蕉、芒果、龙眼等柬埔寨优质农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循着习主席提到的动人场景,人民日报记者实地探访赴柬埔寨的中医医疗队、见证香蕉等柬埔寨优质农产品运往中国……讲述中柬人民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与当地民众一起感受中柬“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铁杆友谊”。策划:田俊荣 马小宁 刘晓鹏监制:章念生 杨学博 陈振凯 王恬 余荣华统筹:李 翔 梁昌杰记者:王靖远 王梓 王玉琳编辑:林小溪 赵益普 包晗 娄清卿 李沁芳剪辑:王靖远 王梓
应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17日至18日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时隔9年再次访问柬埔寨。适逢柬埔寨传统新年,习近平主席向柬埔寨人民致以最美好的新年祝福。柬方以高规格礼遇欢迎“柬埔寨伟大的朋友”。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金边国际机场时,西哈莫尼国王和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在机场热情迎接。西哈莫尼国王在机场为习近平主席举行隆重欢迎仪式。此次访问行程密集,意义重大,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会见西哈莫尼国王,会见洪森,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举行会谈,会见柬埔寨太后莫尼列。西哈莫尼国王向习近平主席颁授“柬埔寨王国民族独立大项链级勋章”。习近平主席同洪玛奈首相一致同意携手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宣布2025年为“中柬旅游年”,共同见证中柬双方交换3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两国始终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列。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深化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全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策划:倪四义 赖向东统筹:魏建华 韩墨编导:孙浩 周欣 淡然 毕晓洋 郑开君摄影:李学仁 谢环驰 王晔 刘卫兵 丁海涛 殷博古 姚琪琳视频:吴长伟 张远 宿亮 马峥 李俞辉 董雪
中国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两国友谊传承千年。早在15世纪,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留下一段历史佳话。1974年建交以来,中马始终友好相处、守望相助,树立了国与国相互成就、合作共赢的典范。时隔12年,习近平主席再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此访进一步深化中马两国传统友谊,推动双边关系朝着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
日前,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4月14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三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对推动中国同三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擘画了新蓝图。 在今年首访中,习近平主席对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哪些举措和意见?一起来看看。 统筹:李琳 于艳彬 策划:叶莉子 设计:曹雅琴 校对:赖玉清